媒体中大

【广州日报】(黄天骥)南狮醒狮和食夜粥

稿件来源:广州日报2013-05-08第A11版 作者:黄天骥 编辑:金凤 发布日期:2013-05-08 阅读量:

每逢节日,经常能看到舞狮的队伍。在过去,酬神集会,店铺开张,广州城乡必舞狮。我们舞的狮,称“南狮”。它威猛雄壮,跳踉奔掷,形态独特,成了体现生猛广州的一张名片。

南狮虽以狮名,但模样与狮毫无共同之处,老广州人戏称之为“大头狗”。它头有独角,眼似铜铃,脸容凶猛,“狮”身是一块五颜六色的锦布,舞者人身全露。狮头的重量,少说也有二三十斤,没气力者根本舞它不起。而舞狮尾者既要半哈着腰,又要配合狮头的动作,身手更需不凡。

据说舞南狮源于佛山。明代初年,除夕之夜,佛山每有怪兽窜出,发出“

连哒”吼声,人们称之为“

连兽”。当怪兽出现,大家一面燃放爆竹,一面舞着假兽头冲将出来,把

连兽吓跑。这活动年年举行,“舞南狮”从此而来。“

连”、“年”同音,佛山的驱“

连”,其实是远古驱“年”的遗存和演化。

至于广州人又称南狮为“醒狮”,是因为梁启超看到伦敦博物馆有一机器人,状如狮子,被称为“睡狮”。内有机钮,“一拨捩子,则张牙舞爪”。梁启超在文章里以它来比喻先睡后醒的中国。受到乡贤的启发,广州便把南狮称为“醒狮”。

我最喜欢看醒狮“采青”了。采青一曰“采高青”。当醒狮巡游,商铺从楼上伸出竹竿,吊挂生菜和红包,吸引醒狮来采。舞者作出摇头摆尾跃跃欲试的姿态攀高叼摘。若“青”挂得高,几名大汉便搭成人梯,让狮子攀肩头爬登。一曰“采水青”,主人家把“青”置于盘里,再放一窄长的板凳,象征桥。狮子先作一番洗脸抹面摸爬滚打等动作,然后舞狮头和舞狮尾者同时跳上凳子,舞弄一番再垂头叼采盘里的“青”。这些动作,需要有高明的平衡技巧。

新中国成立前有许多武馆,舞狮者多在武馆习武。习武要先练“扎马步”,这打基础的枯燥把式,往往要花上几个月的功夫。每晚,在师父的指导下,徒弟们练得大汗淋漓。休息时,师娘捧出粥水,让大家解渴充饥。所以,老广州人称习武为“食夜粥”。等到练得腰圆背厚,气力充沛,身手敏捷,便能把醒狮舞得威风凛凛,栩栩如生。

近年,我也常看到人们舞狮,除了佛山一些狮队能保存传统外,一般舞狮者只会把狮头摇来晃去。更让我吃惊的是,现在的“狮”头小眼大,模样妩媚而滑稽,活像是一头大型的哈巴狗。这也难怪,现在的舞弄者没有“食夜粥”,一些青年连跑800米也吃不消,怎能举舞“大头狗”?于是,舞狮是为了凑热闹,无复当年威武生猛的气派矣!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