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中山大学社会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曾是西部计划汶川灾后重建的志愿者。服务期满后,她选择留在了汶川县做一名社工。芦山地震后,她带领着汶川县启创社工服务队,来震中芦山县做心理救援。
她叫向梅,四川巴中人,目前是汶川县启创社工服务队负责人。昨天上午,她带领汶川县启创社工服务队,开始在龙门乡进行心理调研,对震后灾区的青少年人群的行为和心理进行评估,提供情绪支援。
清晨8点,青龙场集中安置点。前一天晚上下了小雨,早上起来风有些微凉。向梅和她的三个队友从睡袋中爬了起来,简单地吃了点面包,前往青龙场乡进行家庭寻访。
村口不远处,就是老村长李仙君的家,他家的房顶在地震中破了一个大口,李仙君一家有16口人,挤在自己搭建的帆布篷下。刚刚从乡政府领到的新帐篷还没完全搭建好。80多岁的李婆婆正坐在帐篷外面,望着自家损毁的屋子,沉默不语。
“婆婆,你身体还好吗?饭吃不吃得惯?家里还缺什么不?”向梅握着李婆婆的手,聊了起来。李婆婆也打开了话匣子,跟她聊起了地震、自己的身世等。
村子不大,但走访一圈下来,也花了近3个小时。向梅一直面带微笑,热情地跟那些孩子们打招呼,在征得孩子家长的同意后,午后向梅和队友把十几个孩子聚集到旁边学校的足球场,带着孩子玩了各种游戏。“其实游戏只是一种手段,和我们家访一样,都是为了尽快掌握和了解孩子们的情况。”向梅说。
原本这个身体里蕴含着巨大能量的小个子女生,也以为自己只会做一两年社会公益类工作。但经历过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她突然意识到自己工作的意义,“这份工作我还会做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