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信息时报】如何有区别地阅读经典?

稿件来源:信息时报2013-04-21第A32版 作者:翟振明 编辑:金凤 发布日期:2013-04-22 阅读量:

主办单位: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

主讲人:翟振明(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所谓经典就是我们过去文化遗产里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多种多样。有人说人文的东西要继承传统、要读经典,我觉得基本是对的,但要有区别地阅读,不能一概而论。

经典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不涉及真假是非判断的,如诗词歌赋;另一种涉及真假对错的判断,如《论语》、《中庸》等。阅读经典要有讲究,前者可以背诵,后者如果盲目背诵只会有害无益。以幼儿阅读为例,如果让小孩背诵诗词歌赋,陶冶情操,这没什么不妥;但如果想趁小孩年轻、记忆力强的时候让他们去背诵涉及是非判断的经典,那对他们来说太残酷了。虽然所背诵的内容是有关人文的,但是这种背经典的做法是反人文精神的。阅读经典的本意是想培养他们的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但各路“圣贤”的思想有很多相互对立的内容,相互对立的东西不可能都正确,要靠自身去判断。如果幼儿在不理解、没有判断力的情况下去背诵,家长硬把自己偏好的内容强行灌输给他们,就是不把他们看成将来可以自我担当的人了,这是对人类生活的内在价值的否定,也是在残害我们的下一代。

有效的经典阅读应当是一个激发思考、经过存疑、判断,最终达到自我充实与增值的过程。因此我们阅读的时候要有选择性。现在所谓的畅销书不是经典,最好谨慎阅读。以养生书为例,养生书据说有古典的根据,大部分是讲中医草药、中药养生、养生的生活习惯等等,只要用这些方法,保证管用,长期坚持下去对身体一定有好处。这些说法对我们提高健康意识的确有一定的好处,但确定的医学知识已纳入教科书了,存疑的东西才没被纳入。养生书提到的都是教科书外的东西,即存在不确定性,而里面的说法都是确定的,将不确定的东西说成是确定的,这就是不可信的。所以养生书不是不能看,但要对照着看,存疑地看,要有自身的判断,寻找适合自己的东西,不要人云亦云。

读经典要涉及中外。作为中国人,要懂点东方的东西,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至少要对比着读儒家和道家的经典,例如《论语》、《中庸》、《道德经》等,看看两者的解释有什么异同,谁更有道理,但不要把它当成真理来读。西方的书,可以读读苏格拉底的《申辩篇》和近代一点的《论自由》,这两本书能够读懂就相当了不起了。总之,对比着读,辩证地读才会有收获。

(本文只代表嘉宾本人观点,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报立场)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