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版本学界国宝级人物、当代版本目录学家沈津先生抵达深圳,在深圳图书馆副馆长张岩女士的陪同下参观了该图书馆的专用古籍书库,并对部分古籍善本进行了认真鉴定。
阅评深圳图书馆古书
沈津目前担任中山大学图书馆特聘专家,正带领8个博士、1个硕士为该图书馆的古书善本做各种书目、书志的准备工作,并试图通过实践培养中山大学自己的研究人员,他相信,未来几年,中大图书馆会有自己的学术成果。
昨天下午,沈津先生携夫人与两位中大图书馆的弟子抵达深圳,68岁的老人穿格仔衫,背着一个双肩包,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年轻很多。他一到深圳图书馆,就直奔图书馆的专用古籍书库,并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认真地翻看该馆的各种珍贵的善本古籍。其中包括《资治通鉴纲目五十九卷》(明成化九年刻本,卷三十六、三十七、四十二、四十三配清刻本),《续资治通鉴纲目二十七卷》(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内府刻本),《苏长公表启五卷》(明万历年间凌蒙初朱墨套印本),《苏文忠公策选十二卷》(明天启间朱墨蓝三色套印本)等等。沈津先生小心翼翼地地翻开这些古书,并随时做出各种专业点评。沈津坦言,看古书未必一定要戴手套,正常的翻看不会对古书造成损伤。
在哈佛18年 饱览中国典籍
说到在美国哈佛大学18年的研究经历,沈津直言,那些年的学习及工作经历令自己受益匪浅。“哈佛大学东亚图书馆收藏了众多中国传统文献,包括宋、元、明、清以及民国时期的各种文化典籍,而1949年之后的诸多国内没有的版本,在那里也可以看得到。那里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集中的一个地方,而且美国管理设施与保管秩序比中国要好很多。”沈先生坦言,哈佛燕京学社是1928年成立的,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从中国大陆买的大批书,几乎无虫蛀现象,每本书都函套,保存得非常好。他说:“任何学者都可以在这里借书、不要介绍信,不要钱,不求谋利,非常适合做研究的人。所以在美国那些年是非常享受的,可以看到任何你想看到的东西。”正是这18年的所见所感以及研究工作,为其在版本目录学界打下了厚实的基础。而如今在中大图书馆工作,他也试图将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教给大家,培养中大自己的研究力量。
盛赞民间收藏家是精英
说到著名的民间收藏家,沈津先生提到了韦力、励双杰、林章松等人的名字,并称这些人是中国真正的精英分子。“不仅仅是公家机构在保存传统文化,私人收藏家也在保存传统文化。比如励双杰,他是中国收藏家谱最多的一个人,1800种,这非常了不起。我曾经去过他家三次,观看他收藏的家谱,很棒。另外,香港的林章松,是中国收藏印谱最多的人,1800种各类印谱,每种印谱都有书签,上面印有书名、版本、册数,他和他的学生花了不少时间才填写完成。华人世界,他在这个方面是第一。”
沈津先生坦言这些民间藏家都是奇人,是一股前进的势力,“这些人本身也做研究,不是那些炒书的人,他们买书只进不出,不为赚钱,非常令人敬佩”。沈津指出,从“清末私人藏书四大家”——“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山东杨氏海源阁、归安陆氏皕宋楼、钱塘丁氏八千卷楼”——至今,民间这些收藏家为保存传统文化立下功劳,是绝对的精英分子。“这些人比内地图书馆的那些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专业人员版本鉴定水平要强,成绩都慢慢地出来了。这些人收藏的东西不少是孤本,让人敬佩。”
人物简介
沈津先生是安徽合肥人,1945年生于天津,196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他在国内版本目录学界赫赫有名,是跟随著名版本目录学家顾廷龙30年的弟子。同时,他先后有18年的时间在美国哈佛大学担任访问学者,并任哈佛燕京图书馆善本室主任多年。他的著作包括《顾廷龙年谱》、《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中文善本书志(全6册)》、《书城挹翠录》、《中国珍稀古籍善本书录》、《翁方纲年谱》、《老蠹鱼读书随笔》、《书丛老蠹鱼》等。 两年前,沈津先生从哈佛燕京图书馆退休回国,并选择了中山大学任中大图书馆特聘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