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广州日报】文学批评“病”在哪?(节选)

稿件来源:广州日报2013-04-17第B09版 作者:李晓璐 李媛 编辑:金凤 发布日期:2013-04-17 阅读量:

批评莫言 引发争议

4月7日,《收获》执行主编程永新在微博上批评某文学报刊“新批评”专刊,认为其刊登的李建军批评莫言的文章“已经越过文学批评的底线”,是纯意识形态的思维,“文革”式的语言。其后,程永新再次发表微博:“……批评必须专业在行,出发点是与人为善。见一个灭一个这叫文学批评吗?这叫‘毁人不倦’!”

程永新的微博言论,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一场关于文学批评的边界在哪里的争议,也引发了人们对当代文学批评现状的思考——文学批评到底“病”在哪?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学评论家谢有顺:过度赞美和过度苛责,都是审美瘫痪的表现

每次评论作品时,我必定会坚守三个准则:首先,它在艺术上必须是有新意、丰富而值得品味的;其次,我看重一个作家的语言才能,语言的个性、韵味是判断一部作品是否具有风格化的重要标志;再者,作家的道德勇气也不可忽视,它关乎作家是站在什么精神立场上说话,他有什么样的价值发现。

但遗憾的是,如今,过度学术化的趋势损毁了文学批评最重要的直觉和感受,批评越来越成为没有体温、没有个人发现的理论说教。早年,文学批评强调个人风格,强调对一部作品的艺术直觉并勇敢地作出判断。现在,这种可贵的品质正在消失。

毋庸讳言,文学批评不是极大吹捧就是为博眼球而谩骂的现象,确实是一个文学批评生态的当下症状,过度赞美和过度苛责甚至谩骂,都是文学批评家审美瘫痪的表现。但是,真正的建设性的批评还是有的,只不过浮在面上的往往是那些博眼球的,认真探讨问题的文章反而容易被忽略。

在我看来,一名合格的文学批评家应该具备艺术的修养、精神的敏锐和鲜明的文体意识,缺一不可。没有艺术修养,就无法准确解析作品的丰富和复杂;没有敏锐的精神触角,就无法和作家进行深层对话;没有文体意识,批评文章可能就会写成新八股文,而失去好文章当有的风采。批评也是一种写作,更应该有自己的边界。而文学批评的底线在于两点,一是要有艺术的判断力,二是要忠诚于自己的内心。只有同时具备了这两者,批评家才不至于肆意评判。

我认为,批评一部作品有时是好事,但过度苛责有时就会失去公正。批评还是理性些、诚恳些好,不必那么怒气冲冲、真理在握的样子,批评是一种专业,还是应该多一些专业精神。对莫言的批评也应如此。莫言大部分作品,我是喜欢的,但他也有作品是粗糙的,如《红树林》。莫言的获奖是个案,不必过分夸大他对于整个文学发展的意义。但不可否认,尽管莫言的写作植根中国乡土、描绘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可他的艺术手法、精神线条风格强烈,易于被西方读者所辨识,这对他的获奖也起到了助力作用,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莫言小说的现代性比他的传统性更加显著,他终究还是一个才华横溢、想象力超群的作家。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