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在“阳春召我以烟景”的季节,广州较早开展了“书香节”之类的读书活动,规模之大让人叹为观止。当我看到会展中心或购书中心人如潮涌,书海飘香,心里便有说不出的感动。
本来,广州素有爱书的传统,重视图书的收藏出版和流通,俨成风气。清末民初,“海山仙馆”、“南州书楼”、“广雅书局”等私人或官办的藏书楼已驰名全国。尤其是广州的旧书店,在文德路鳞次栉比,它与北京琉璃厂、南京夫子庙被认为是全国旧书买卖的三大市场。记得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莫斯科大学汉学家彼德罗夫等教授到中大交流访学,他们提出的唯一要求是要到文德路参观。到了那里,看到旧书刊堆积如山又惊又喜,便逐店悠转,淘个不休。归路上都说“哈啰梳”!(好得很)。我才知道,文德路的旧书店原来享有国际的声誉。
千万别小看那些旧书店,如果城市里旧书店数量众多,便说明图书流通频繁,又说明爱读书的人之多。因此,书店,包括旧书店的数量,可以作为观察该市文化发展程度的窗口。其实,商业发展与文化风气并不矛盾。在十八世纪,商业繁荣的巴黎,塞纳河左岸的旧书店竟有二百多所,巴尔扎克、狄德罗等大家也是那里的常客。在广州,毗邻行政和商业中心的文德路,旧书店成行成市,这既说明人们知道这里可以获得商机,又说明广州人素有爱书的传统,有深厚的文化根基。
“文革”以前,每逢假日余暇,我们最喜欢到文德路去淘书了。旧书店铺面浅窄,陈设简单,但铺内藏书堆到楼顶。淘书者在书丛里挤来挤去,或蹲或站。若在这家淘不到合适的书,便转到隔壁那家,忽然有所发现,便如“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不禁狂喜。若走到街心,举目四望,你会发觉这里的气氛与别处不同。马路上人来人往,却不喧嚣;书店里人影憧憧,书香盈袖。它既活跃,又宁静,形成了广州特有的一道文化风景线。
七十年前,广州商家还有一着奇招。那时出售的香烟,烟盒里会夹着一张“公仔纸”。这小小的卡片,画着小说里的人物图像,有关羽、张飞,有林冲、李逵,有《红楼梦》的金陵十二钗。孩子们往往央求大人买烟,目的是希望把各本小说的人物凑齐。许多人正是通过收藏烟盒里的“公仔纸”然后去读“四大名著”的。可惜,我收藏过的“公仔纸”早已荡然无存,但脑海里依然留着广州人喜欢阅读的痕印。
到现在,文德路上依然有不少销售文房四宝的商店,但富有特色的旧书店已不复存在。其实,在网络的冲击下,何止旧书店凋零殆尽,连一般的书店也不多了,特别是民营书店,生存实在困难,这才是人们必须正视的问题。要知道,读书是任何其他阅读方式所不能代替的。不读书,必然浮躁,必然浅薄。只有坚持不懈地提倡读书,不断扩展图书出版和销售的空间,才能让城市有文化,有鲜活的生命力。
作者简介:
黄天骥教授,1935年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1956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留校任教。现为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委员会委员;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广东省学位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文史馆名誉馆员。曾任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中山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来自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