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南方都市报】最好的居住状态是无牵无挂

稿件来源:南方都市报2012-04-12第ATB14 作者:刘烨 编辑:蔡珊珊 发布日期:2013-04-12 阅读量:

冯原对于房子的一切答案都出乎我的意料,他研究房地产的“欲望地理学”,认为盖房子最终会成为象征符号的竞争游戏,却话锋一转反对这种把自然等值化的社会体系;他认同购房是一种在经济条件下的理性行为,自己却主张把有限的精力和资金放在自我实现上,而成为一位不买房者。与那些口号式的大师或让人焦虑,或给人一碗寡淡的心灵鸡汤不同,冯原的理性或许给当下青年一个不同的人生视角。

人物

冯原,建筑学博士,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南方最有代表性的建筑批评家和媒体发言人。

思想精读

美在过去是垄断游戏,今天是竞争游戏

什么叫做美?历史上有一个发展脉络,与人类经济政治相互关联。关于美的标准与社会进程密切相关。

在工业化之前,所有的美都被统治阶级垄断,特征在于他们垄断了财富,所以美一定是昂贵的、稀缺的、精美的。工业革命之前,统治阶级不仅是对资源、物质昂贵的垄断,文化上的技艺都被垄断了,就是古典审美的体系,无一不是精致的、昂贵的、华丽的。在那个时期,美是一种特权,美的标准是恒定的。工业革命打破了这种对美的垄断,所以印象主义出现在工业革命之后,19世纪后期。它所带来的结果是双重性的,一方面批量化的物质生产,大大丰富了物质,也使技术不断更新。另一方面,它促使了新的社会阶级产生,人们可以靠个人努力奋斗、创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随之而来的是旧的美必须被打破,美的标准也在被改变。

现代主义革命打破了古典美的标准,也意味着最昂贵、最精美的美的标准到头了。美进入多样化的阶段,每一种新的美的产生都是对过去美的突破甚至是颠覆。各种不同的亚文化身份,与美学体系有了不同的对照。在过去,谁能拥有美,是垄断游戏,在今天是一种竞争游戏。

当今的社会被分成不同的板块,文化与文化之间,互相不兼容甚至还会有冲突,但我们不能去说哪一种“有文化”或者哪一种“没有文化”,因为任何人都被文化编码了,只是哪一种类型的文化而已。

像那种古典主义时期的美学标准,实际上今天也有延续,但这是一种保守型的美。所有按照原来华丽的、镀金的标准来出牌的人,会被认为是暴发户。比如东莞的豪宅要用刷金粉来表现美,它其实是原有美学标准的一种延续。

房地产商一开始卖房风格和审美并不重要,满足功能性就好了。但随着房子的增多,就进入了竞争性关系。人们一般不会从功能性上进行选择,而是从象征性上被选择。越往后发展,象征性就会越来越成为产品的主要价值所在。

对话

设想自己成为一种居无定所的人

南方都市报:东莞的开发商做豪宅偏向于用一种张扬的炫耀方式,比如会在天花板上刷金、购买几百万的名贵树种,他们贩卖的这种理念你如何评价?

冯原:炫耀从最广义的角度来讲,实际上是一种信息发放的方式。比如自然界中,达尔文就被孔雀所困扰。按照自然选择理论,它会被自然界消灭,华丽的大尾巴降低它生存的能力。但后来发现了性选择理论,在特定环境下,物种不在乎是否活得长,而在于是否赢得异性,把基因传递下去。这项炫耀即使毛病巨大,还是值得投资。

文化选择的概念,雷蒙威廉斯定义一种意指系统,关乎我们生活的表意系统。符号学一定是可以被认知的,被传递的,就是被别人知道。因为这样会有回报的,现代社会是传播社会,媒介统帅着我们的认知,信息传递比实际消费更重要,你躲起来把面包吃掉,和你被人看见把面包吃掉,意义是不一样的,我们更在乎告诉别人我们生活得很好。

南都:那我们能不能说,社会越发展,房子的象征性意义就越重要?

冯原:人类最早的住宅是类似于燕子窝的窝棚,是完全功能性的。随着人类的文明进入阶级社会,累积财富开始分出了阶级,导致了我们对待物品处置方式的变化。

工业化技术带来了物质无比丰富的时代,发展到现在信息传播时代,进入了一个生活方式符号化的消费时期,我们说今天是一个充分设计的时代,所有的所有都被文化所编码了。越往后发展,居住的象征性会越来越成为产品的主要价值所在。

南都:能说说你对房子的态度吗?

冯原:人最好的居住方式应该是无牵无挂。不要太在乎居住,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思考一下你做什么让你快乐,做什么是让你生命中最令你欣喜的东西。

自我实现是多样化的,有些人是有很多的钱,有些人是写一本书,有些人是做慈善事业,这是多样化的,是一个人生命力的表达。

社会应该提供给每一个个体最充分的条件自我实现,如果以这个作为目标自我实现的话,每个人作为个体在大学毕业到35岁之间,他所拥有的时间、精力、资金的合理分配的结果应该是投放在寻找人生目标和自我实现上,而不是把他所有的钱放在购买房子上。

这样的社会会呈现出创造性的丰富,人人都愿意冒险,当然我们今天的社会条件不是这样,是房地产导致了人们对未来的恐慌,放弃了对未来的冒险的可能,只能把精力和金钱放在房子上,唯一乐趣是住在房子里。

南都:但今天的青年人或许连马斯洛的安全需求都没达到,何以论自我实现?

冯原:居住问题已成为绑架全社会自我实现的问题所在,作为个体无能为力,因为他在社会层面发生,这是社会制度的约束性条件;但也并非跟个人无关,我们还是具有某种选择权和能动性。不要太在乎所谓的保值和房产的炫耀性价值,把物质条件看得平淡一点。设想成为一种居无定所的人,你住在哪儿,哪儿就是你的。

南都:对当下的青年人有什么建议?

冯原:找你喜欢做的事情,能够触发你的想象,能丰富精神生活的事情,哪怕向它投入金钱。尽量不要被视乎看上去稳妥而放弃你的现有。

我们生活在一个急剧变动的社会里,没有必要对未来做过多的投资,但对自己当下做投资,才有未来。

同题问答

房子对你来说是什么? 我今天是个不买房主义者,虽然这个说法放在整个社会局面上没有太多回应。在货币不断贬值的情况下,买房是理性的经济行为。但如果人生是一笔资金,存进去可以获得利息的话,他的成功可以说是利息的量,最成功按照马斯洛来说是自我实现,自我实现是多样化的,应该把所拥有的时间、资金、经历放在寻找人生目标和自我实现上,而不是把他所有的钱放在购买房子上。

你最喜欢的房子是怎样的? 我曾经有一项研究叫做欲望地理学,所有的自然地理都被文化编码了,从空气到视野中呈现的景观,被社会价值化和等值化了。讨论好的房子,无非是讨论你的欲望如何被投射到自然之中去,形成占有关系被满足。我反对这种做法,也不需要。

你最喜欢呆在房子哪个角落? 居住发生在我们身上,只有两个空间跟我们有关系,床的一米空间范围内,让我可以做梦,书桌一米范围内,让我可以思考。

一条你想分享给大家的生活方式?今天的青年人处境很不好,高昂的房价绑架了青春,房价不由自己选择,居住是基本条件,但我们还可以做一种自我的权衡。相对弹性不大的选择下,年轻人可以尽可能追求事业的流动性。不要把自己看成是一出生就固定在某个点上的,奔着你的理想和希望而去。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