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你也许并不陌生。但你一定不知道,20世纪30年代,刚从英国爱丁堡大学学成归来的戴镏龄,将莎翁的十四行诗,一首一首地译成中文,当作情书,寄给了后来成为他夫人的徐开蜀女士。这一“无心之译”,后来成就了一段被学界争相传诵的佳作,至今仍然被公认为是最好的莎翁十四行诗译作之一。今年,是著名外国语言文学家、翻译家、广东英语教育体系开创人戴镏龄诞辰一百周年,昨日中山大学外语学院特地为他举办追思会。
【人物档案】
戴镏龄(1913.4.13—1998.5.9)
江苏省镇江人。我国著名的外国语言文学家、翻译家。早年留学英国,获爱丁堡大学英国文学硕士学位。 1939年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国立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译有(英)托马斯·莫尔《乌托邦》、马娄《浮士德博士的悲剧》,撰有论文《论科学实验对近代英国散文风格形成的影响》等。
译莎翁情诗只为追求心上人
戴镏龄学博才高,专于英国语言文学,尤擅古典文艺批评,还旁涉图书馆学、语言和文艺、词典学和翻译学。戴老翻译以不失原文语言风格、精神实质见长,译诗尤是。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在中国有很多译本,戴镏龄的译本在音节和韵式的处理方面独辟蹊径,成为其中翘楚。这固然与当时徐女士给他的“特别的动力和灵感”分不开,但更是因为他深厚的“莎学”功底。戴老曾用中英文写了多篇有关莎士比亚的论文,这些论文至今在我国莎学界享有盛誉。
在戴老的译作中,最为大众所知的,则是他翻译了托马斯·莫尔《乌托邦》一书。其中堪称译名经典的“乌托邦”一词,便是由他首创。
该书的原着是英国政治家和作家托马斯·莫尔;Utopia是他根据希腊文生造出来的一个词,ou在希腊文里主要是“无”的意思,topos在希腊文里有“位置、地方、空间”的意思。译名“乌托邦”可以理解为“乌”是没有,“托”是寄托,“邦”是国家,这三个字合起来的意思即为“空想的国家”。
除了《乌托邦》,戴老还译有《浮士德博士的悲剧》、《英国文学史纲》,撰有论文《论科学实验对近代英国散文风格形成的影响》等,与朱光潜、方重合编大学教材《近代英美散文选》。
广东英语教育体系开创人
1939年留洋归来后,戴镏龄在武汉大学任教,至1953年中南五省外语院系合并入中山大学后,他一直在中山大学外语系任教(其中“文革期间在广州外语学院任教4年)。
在戴老带领中南五省外语人才入驻中大之前,广东的英语教育几乎为空白。中大外语学院教授王宾回忆,是戴老壮大了中大外语学院。文革前,中大的英语系一直占据着全国前三的位置,这全赖于戴老带领着一批教师潜心治学与悉心育人。
戴老为广东培养了众多优秀的英语人才。当时广州外语学校(即今天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等校的英语系,汇集着戴镏龄课堂中走出的人才。他们把戴老的办学思想、教学方法带入了教学中去,参与创建、发展了广东的英语教育体系。
虽然他在中大深受师生爱戴,但文革时期,批判他的文章却也是中大学生所写。当时中大德语系的一名同学,在《光明日报》上撰文批判他。但这并没有影响到他对中大的感情。在他去世后,其亲属代表曾向中大外语学院捐赠15万元,设立戴镏龄助学基金。
培养出我国首位英语文学博士
戴镏龄从事高校教育工作近60年。1981年,他被国务院批准为英语语言文学专业首批博士生导师,接着便培养出中国第一位英语语言文学博士。他先后为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开设过10多门课程,如:英语诗歌、欧洲古典名着、莎士比亚、西欧文艺批评史、英语写作、翻译等。
戴老教学认真负责,并有创新精神。在外语系为本科生开课的同时,50年代已在国内首次指导词汇学研究生。他早年就有相当强的科学研究能力。上世纪30年代,即用英文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并陆续发表论文。
不仅如此,20世纪50年代,中大英语系设立了硕博连读的英语研究生。戴镏龄高瞻远瞩,要求学生撰写读书报告和论文,这在当时的中国并不多见。
正是因为他的博学多识、为中国英语教育作出的杰出贡献,他的名字已被英国剑桥世界传记中心载入“名人辞典”,成为一名真正受到世界认同的学者。
昨日,剑桥大学终身教授、剑桥大学前英语研究中心主任蒲龄恩教授,特意为追思会发来信件。信中,他表达了对戴老的哀思,并称能成为戴老的朋友“倍感荣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