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H7N9病毒被称作“禽流感”,导致公众“望禽却步”,活禽交易量一落千丈。
近日,多名病毒学专家呼吁,“H7N9禽流感”的叫法不科学,应将这种病毒更名为“甲型H7N9流感病毒”。
禽传染给人缺乏证据
广东省禽流感专家组成员、华南农业大学教授毕英佐介绍,流感是人畜共患病,流感病毒的宿主非常广泛,从鸟类、哺乳动物到人类都可能感染,比如H1N1病毒就可以感染猪、人、鸟类等。
他认为,虽然目前在对禽类和人的检测中检测到了H7N9病毒,但随着检测范围的扩大,在其他宿主中检测到H7N9“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虽然从几种家禽样品中检测到了H7N9病毒,“但如果就此认定H7N9来源于禽类,认为只要杀光了家禽就万事大吉,这是没有科学依据的”。毕英佐表示,人与禽类种属的屏障很大,禽类的流感要传到人身上并不容易,即使感染到了可能也是个案。
“目前认为是禽类将H7N9病毒传染给人的证据还比较薄弱。”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曹永强说,目前的感染案例不能证明有高相关性。另外,现在感染的病人中,也有一些并没有禽类接触史。
毕英佐教授指出,在三种情况下,人才有可能从禽类身上感染禽类流感而发病:感染病毒量很大、人有遗传特质易感性高、免疫力低下。
不科学用词易误导公众
多位生物学专家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既不仅仅在禽类中发病,又不是只能在禽类中发现此类病毒,目前也没有证据表明是禽类将H7N9病毒传染给了人类,把H7N9叫成“禽流感”是不公平的,也不科学,而且已经造成了不小的危害,应该恢复其本来的名字,称其为“甲型H7N9流感”。
曹永强指出,草率地称呼这种流感病毒为“禽流感”,对寻找病毒的真正来源,会有误导的作用。“有可能把真正的‘凶手’放掉了。”
温氏集团总裁、中国畜牧业协会家禽分会会长温志芬认为,把甲型H7N9流感叫做“禽流感”,在预防和治疗这种疾病的时候,就会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在禽类上,忽略了其他动物携带这类病毒的可能性。
曹永强认为,更严重的是,这种叫法对决策也可能会产生误导,引发一些不准家禽流动、关闭家禽交易市场、扑杀活禽等行动。
温志芬表示:“科学的叫法是把流感叫做A、B、C型,或者甲型、乙型、丙型三种,简单地称为禽流感、猪流感、人流感,是不科学的。”
家禽业“背黑锅”遭重创
2009年,“甲型H1N1流感”因为一度被称为“猪流感”,引发了公众对猪肉及其制品的恐慌,导致我国乃至全球养猪业遭遇重创。
前车之鉴,刻骨铭心。如今H7N9流感病毒袭来,受到沉重打击的轮到了家禽养殖业。目前,华东四省市的家禽市场基本瘫痪,风暴已经波及包括广东在内的全国各地。
曹永强说,受到“禽流感”名称的影响,家禽行业受到的打击,“外界很难想象”,损失数以亿计。
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温志芬透露,自本月初H7N9疫情暴发以来,广东市场肉鸡价格暴跌,肉鸡严重滞销,温氏集团估计“每天直接损失超过2000万元”。他表示,如果继续受到事件影响,接下来肯定有一大批相关企业倒闭、养殖户破产。
“把H7N9叫做禽流感不科学,这种不审慎的行为给企业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温志芬认为,尽快消除H7N9对家禽养殖业的重创,需要建立公众对H7N9的科学认识,其中重要一步就是为H7N9“正名”,科学地将这种病毒更名为“甲型H7N9流感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