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广州日报】80名中大师生参与寻找暗物质

稿件来源:广州日报2013-04-09第A17版 作者:徐静 编辑:金凤 发布日期:2013-04-09 阅读量: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丁肇中领导的阿尔法磁谱仪(AMS)项目历时18年之后,4月5日在《物理评论快报》上首次发布实验结果。署名作者中有中山大学的18名师生。

AMS是安置于太空中的精密粒子探测装置,旨在寻找暗物质和暗能量。2011年5月16日,AMS由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搭载至国际空间站长期运行。它是目前最复杂、最昂贵、灵敏度最高的一台暗物质探测设备,代表了当今科学实验的最高技术手段。国际上数百名科学家参与了实验,已耗资21亿美元,实验过程可能持续15至20年。

中大研发抗寒防热的热控系统,为AMS正常工作保驾护航,博士生翁致力还参与了数据分析。为此,丁肇中日前致信中山大学,赞扬该校“对AMS实验的成功作出重要的贡献”。

翁致力是署名的18名中大师生之一,他参与AMS的数据分析长达18个月。2011年6月,他被中山大学派往瑞士参加AMS的数据分析和重建工作。

丁肇中先生对翁致力这样评价:“翁致力先生对AMS 数据分析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合作并受到他们的重视,大家都肯定了他是多年来与我们合作的最优秀的中国青年科学家。”他期待翁致力获得博士学位并继续数据分析工作,并希望他能于今年7月2日前往巴西,代表中山大学参加宇宙线国际会议并发表AMS最新实验成果。

自2011年5月19日放置至今,AMS已观测311亿个宇宙射线,并将宇宙射线信号传送到地面,由AMS实验项目组分析。翁致力形容说,“18个月的数据量大概相当于1000个CPU连续运转一个月的量。”他还告诉记者,丁肇中教授很严谨,“很强调正确性”,“只有当独立工作的两个小组所分析的数据结果一样时,才能证明我们做对了”。

AMS项目共有16个国家和地区60个研究机构的600多名科学家参与其中,中山大学是其中之一。论文中提到,由中大负责研发的AMS径迹探测器热控系统为探测器的精密工作提供了保障。

中山大学的何振辉教授介绍,虽然只有18名师生在报告中署名,但中山大学先后共有80名师生(23名教师和57名学生)参与了该项目的工作。包括前期的热控系统的设计和测试与后期的数据分析和重建。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