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广州日报】宁欺山 莫欺水

稿件来源:广州日报2013-03-22第AII01版 作者:黄天骥 编辑:金凤 发布日期:2013-04-03 阅读量:

近日,媒体报道了武警战士郑益龙,在珠江之滨为救助落水的游客不幸牺牲的噩耗。人民群众,不胜震悼。烈士英勇献身,用生命诠释了现代的雷锋精神,值得人们永远纪念和敬仰。

游客在江畔亲水平台溺水,也引发了人们对水的联想。

广州地处珠三角中心,襟三江而临大海,从前这里水网纵横,池沼棋布。航路通畅,促进了商贸发展,广州也逐渐成为举世知名的都市。明清之世,珠江一带,帆樯来往如织,城区富庶繁华。市列珠玑,户迎罗绮,域外商贾,还誉广州为“东方的威尼斯”。可见,广州曾经既是名城,又是水城。到如今,市区里还有不少街道的名字,如下渡、上冲、上埗、带河、逢源、观澜、小港、濠畔、笫一津、新河浦、洲头咀等等,也都和水有关,这些地方,现已看不到临水的痕迹,但其名字像化石般说明:从古以来,广州便是“宛在水中央”的南国名都。

广州人得水之利,素来说“水为财”,甚至把“水”作为“钱”的同义词,像把“一千元”说成“一撇水”之类。在珠三角许多乡村,祠堂前边,多有水塘一方。那“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景致,来自人们对宗枝兴旺、风生“水”起的期待。至于过去广州一带供奉的神祇,如龙母、天后、天妃、玄武帝等等,多是水神。这也和人们对水的无限崇敬有关。

不过,广州人近水、亲水,又深知水的脾性,水无常势,千万勿被波平如镜的表象所迷惑。且不说“霪雨时至,则狂波兽立,往往淹没田庐人畜”(屈大均语),就连在风和日丽的时节,水下或会暗流汹涌,漩涡密布。亲水者稍有疏虞,便被波臣卷走。记得小时候,我在荔枝湾的何仙姑庙附近游玩,这里是河涌的转弯处,水面稍阔,水势稍缓,我便掉以轻心,划艇时重心失衡,一下子跌入水中,差点被“小姑居处本无郎”的何仙姑拉去做伴。现在想起,犹有余悸。

粤谚云:“宁欺山,莫欺水”,这是广州人从血的教训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当然,游山者也不能大意,不过面对山高路陡,驴友们总会小心翼翼,失足者毕竟只属少数。一旦有事,也还易于报警求助。玩水便不同了,水面似乎平缓,却可能处处暗藏杀机。如果有人自恃懂得几分水性,思想麻痹,便可能面临没顶之灾。相比之下,水的危险性更高于山。因此,愈是近水、亲水,也愈应知道要敬水、畏水,这是广州人从日常生活中参透出的具有辩证思维的奥秘。

“宁欺山,莫欺水”,这句话,对我们整治城区环境,也有借鉴惕砺的意义。相对而言,治水也难于治山。如果只图河涌改观于一时,不从正本清源方面下工夫,不作科学的规划和彻底的管治,那么,无论自觉与否,实质上也属“欺水”。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