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调查
历经30多年改革发展,地处珠三角的中山市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以全省百分之一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省第五的经济总量。但是,“成长的烦恼”也横亘于志在谋求科学发展的中山面前。
较早前,中山市委书记薛晓峰接受由南方日报社社长、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总编辑张东明、南方日报编委姚燕永带队的南方日报报道组的专访时指出,目前,中山外来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53%左右,存在人口倒挂现象,具有典型的城市二元结构特征。
薛晓峰表示,在破除本地人与外地人的身份壁垒、心理隔阂,促进外来务工人员有序融入城市方面,中山已先行一步率先提出“一个理念、两个突破、三个共享”,即以包容增长、共建共享为引领,突破城里人与农村人、本地人与外地人两种身份壁垒,努力实现全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共享基本公共服务、共享平等发展机遇的社会建设管理模式,取得了较好成效。
在推出流动人口积分制之后,中山在破解城市二元结构方面持续纵深改革:将积分制范畴扩展至公租房领域,取消入户政策的房产要求;将政治权益向外来工尤其是基层农民工延伸,体现外来工参与社会管理的权益。中山市在破解城市二元结构方面的尝试和探索,体现了在城市化过程中的对福利均等和社会共建的持续思考。
“我们都是中山人”
城乡共进 融合发展
如今,无论是城里人还是农村人,无论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只要是在为中山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的人,都是“中山人”——“一家人”的观念,将成为中山破解城乡和城市二元结构的基本构想。打破新旧“二元结构”,是中山创新社会管理亟待破解的难题,也是突破口之一。
去年,中山实施了户籍登记管理制度改革,百万“农民”变成“居民”。这场户籍改革的背后意味着中山在城乡统筹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下一阶段的重点,正是落实广东省委关于创新社会管理的要求,加快破解城市二元结构,促进社会共融共进。
2011年8月,中山召开市委全会,首次邀请22名基层代表列席,其中就包括4名外来务工人员。这一做法,在国内尚属首创,也是中山逐渐消弭城市二元结构的一次破冰之举。
据了解,目前,中山市外来人员达到16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53%,典型的城市二元结构特征是这个珠西城市面临的城市化难题。“首先要努力打破城里人和农村人的身份壁垒,其次是努力消除本地人与外地人的身份隔阂。”这是中山市委书记薛晓峰多次强调的一个方向。
从中山市近年来出台的政策来看,创新社会管理、关注外来人员的生存状态已然成为中山另一个城市“转型”的维度。其中,2013年的积分制新政便将公租房权益纳入积分制范畴。这意味着,外来人员可通过参与积分制管理申请公租房。同时,基于对外来工实际情况的考虑,明年的积分入户政策也取消了原有的房产限制。
全民修身行动
从物质共享到价值共建
事实上,在中山模式城乡统筹实施过程中,有两条线索交错进行:一是以政策为先导的公共基础设施框架,一是以现代城市精神价值为共建体系。如果说前者是以行政手段强势保障公共服务均等化,那么后者则是从身份认同及价值认可层面对城乡一体化作出不同的建构。
走进拥有139年历史的烟洲书院,一幅幅刻有“论语摘录”、“弟子规”、“三字经”、“诗经”等木刻铭文镶嵌在经历过百年风雨的墙上。第一节课是由烟洲小学的学生共同演绎。“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学生们响亮而有节奏的诵读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人员。这是中山600多间修身学堂中的一堂课,也是中山市开展“全民修身运动”的一个缩影。
薛晓峰称,包括户籍人口和外来人口在内的312万中山人都参与到修身行动中,旨在寻找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念上的“最大公约数”,构建新老中山人的共同精神家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在中山以“全民修身”的形式,落地生根。
今年是全民修身的“巩固年”,根据计划,全市各个镇区各个层面都要行动起来,持之以恒地把活动推行下去,不断为幸福和美中山建设提供道德支撑。至此,“全民修身”成为一个有据可依的城市精神内核导向,在这个场域中,城乡居民在参与城市建设、见证城市发展的主体性得到了统一,并且对精神文明建设进行了操作性强的强化补充。
坚持和衷共济
全域中山实现“三个共享”这场寻求新的文化认同和城市精神的全民修身行动中,城市化进程中的核心价值普及让每个参与者都成为城市建设的同步者。但是,在前进的道路上总是会遇到一些磕碰,去年沙溪“6·25”群体集聚事件便是其中之一。
“受感情隔阂、经济存在、社会存在等客观因素作用,一些异地务工人员难免会有情绪上的不认同感。”薛晓峰表示,中山是一个移民城市,中山人只有新老之分,没有“本地”、“外地”之别。务必要从情感上、利益上、制度上全方位推进新老中山人的融合。
解剖事件人们发现,诱因是偶然的,但事发有一定必然性,反映出社会融合还有很大提升空间。薛晓峰表示,中山要顺势让对“坏事”的迅速妥善处理产生“好”的结果,继续探索具有中山特色的“一个理念,两个突破,三个共享”的社会建设和管理模式。要以包容增长理念为引领,更有效地破除城市人与农村人、本地人与外地人双重二元结构的制度性障碍,真正实现全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全民共享基本公共服务、全民共享平等发展机遇。
据了解,接下来,中山还将进一步健全异地务工人员融入城市的制度设计,拓宽积分制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降低入户门槛。此外,创新异地务工人员民主参与社会管理的平台和机制,聘请优秀异地务工人员担任村(居)委会特别委员,探索在异地商会成立异地务工人员互助组织,不断增进新中山人对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
【点评】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院长蔡禾:社会管理是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变
对于中山从“政府配餐”转为“市民点菜”这一举措包含了我所认同的从管理到治理的思路转变。要实现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政府就必须实现社会管理模式从统治向治理的转变,必须赋予公民更多的自主,提升社会的自组织能力,激活蕴藏在公民个人、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中的资源,。
治理就是政府与市场的合作来共同管理社会。首先,要建立起多元、横向的权力网络;其次,必须激活社会资源,促进公共产品的增加和供给渠道的多样化;第三,政府公共产品的生产方式是多元的。
从中山的情况来看,要真正实现这个转变有几个问题还要加以关注,第一,所有公共产品的规划和生产必须以满足民众真实的需要为出发点。其次,要培训和发展社会组织,提升社会的自治水平。只有这个观念转变了,社会组织才能被吸纳到治理的网络里,一定要在政府和社会组织之间建立平等的伙伴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