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中国经贸聚焦】中山大学肖滨:大部制改革还需政治层面配套

稿件来源:中国经贸聚焦2013年4月刊2013-03-26 作者:郁风 编辑:金凤 发布日期:2013-03-27 阅读量:

要提高行政效率,并不是简单的政府机构精简和人员裁减问题,还需要一个政治层面的改革与之相配合,也就是党委系统需要有相应的调整和变化。

3月10日,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公布。此次国务院机构改革,重点围绕转变职能和理顺职责关系,稳步推进大部制改革。根据方案:铁道部撤销并入交通运输部;卫生部与计生委合并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与广电总局合并为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重组国家海洋局;电监会并入国家能源局。

这次改革,国务院正部级机构减少4个,其中组成部门减少2个,副部级机构增减相抵数量不变。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设置组成部门为25个。

相关专家在接受《中国经贸聚焦》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大部制改革只是一个小手术,与之前外界预期有所差距,但也是可以理解的。接下来要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发挥市场作用、向社会让权,政府一方面要削权、限权,另一方面要花大精力做好监管。而从根本上来说,这有赖于政府从当前以GDP挂帅的发展主义路子转向公共服务型政府。

同时,为避免“越改革越膨胀,越精简人越多”的怪圈,大部制改革离不开人大的介入,对政府编制和公共预算的控制。此外,要提高行政效率,还需政治层面的改革与之相配合,亦即作为真正决策部门的党委系统需要有相应的调整和变化。在这一点上,广东顺德党政联动的大部制改革经验值得借鉴。

一个保守和渐进的改革

据了解,改革开放以来,国务院已进行过六轮机构改革。这次改革是中国政府自1998年以来最大规模的重组。由新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亲自主持大局,以改革见长的新任副总理汪洋负责具体实施。

但相较于此前广泛流传的版本,“大能源”、“大文化”、“大金融”、“大体改委”等均未被列入,公布的名单被普遍认为是一个保守与渐进的方案。

就此,中编办副主任王峰3月11日在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回应称,这次机构改革是“稳中求进,突出重点”,大部制改革要一步步推进,看不准的要放一放。

在接受《中国经贸聚焦》记者采访时,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副院长肖滨教授表示,主体来说,此次大部制改革只能算是一个小手术,和之前外界预期不相吻合,从出台的方案看,主要着眼于铁道部改革、组建新的食品药品监管体系等。但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次人代会的重心不是政府机构改革,而主要是人事换届,实现国家权力系统的更迭。在这样比较特殊的关头,如果改革动作太大,遭遇的阻力会很大,矛盾会很多。同时,习李接掌权力的时间很短,新领导班子上台之后,真正形成其新政思路还需时日,一般来说,有可能要等到下半年三中全会后,新政思路才会真正清晰明了,在这基础上再对政府机构改革进行更大的动作,条件可能更为成熟一些。

由于此次改革中,有“小国务院”之称的发改委不但没有减权反而有所扩权,也遭致不少批评之声。经济学家谢国忠指,发改委一些司局级单位,权力堪比部委。不改革发改委,大部制改革的意义就不大。中国改革的核心是政府功能和权力的分配。“政府改革的核心应该是改革发改委。”

王峰则在肯定发改委作用的同时,承认其存在权力过度集中,审批事项过多等问题,并认为发改委职能转变任务比一般部门要重。

“发改委确实应该首先进行改革。我曾经对其他媒体说过一句玩笑话——发改委应该叫做‘发展和被改革委员会’。”肖滨对本刊记者说,发改委多年来其实一直没有对改革起到太多正面积极的作用。其作为掌握很大一块经济社会管理控制权和资源的超级部委,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既得利益集团。通过这样一个既得利益集团来主导改革方案,显然并不可靠。多年经验也证明,它存在很多问题,本身就需要被改革。具体而言,应该削减其权力,将更多权力还给市场、还给社会,这是政府改革的一个重头戏。

GDP挂帅旧路需转向

此次改革方案提出,政府职能转变包括减少和下放投资审批事项等10项内容,并从发挥市场和社会力量的作用等六个方面提出了措施。

针对怎样才能实现政府职能转变,肖滨则对《中国经贸聚焦》记者总结了三方面:“第一方面,最近有学者提出,我也表示赞同,就是政府的立法权要收缩、削减。”他分析称,之前政府制订了很多行政法规,这些行政法规有些是扩权的,其权属应该归于人大而不是政府。举例而言,关于征税立法权的行使问题,本来应该放到人大,但上世纪80年代时人大对国务院有两次授权,后者又将权力下放给了国家税务总局,这就使得税务总局的权力很大。而且有些行政法规是否跟宪法相冲突?比如当年孙志刚事件后废除的收容遣送条例,就是国务院制订的一个法规,这个法规显然与宪法冲突。

其次,是要尽量取消政府的一些行政审批权。肖滨担任广东省行政审批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他很清楚,现在政府的行政审批权还是很大,“教育厅、司法厅、卫生厅,更不用说发改委、经信委等,都掌握着很多的行政审批权”。应当减少这些部门的行政审批权,同时将之下放给下级政府,转移给社会。

上述两方面是对政府的削权、限权,让它不去管不该管的事,另一方面,政府就应该去管好它该管的事。“对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对空气、水污染等已然民怨沸腾,纳税人交了那么多钱给政府,政府却对这些没有尽到监管职责。坦率地说,这样还要政府干什么?”

而这些方面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来说,政府还要从以GDP挂帅的发展主义路子转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目前还没有看到足够的迹象。包括像广东面对浙江、广州面对天津的赶超压力,走的还是这条路子,具体做法还是上大项目。”肖滨表示,在此情况下,政府就是一个经济建设型政府,势必不会将绝大多数时间和精力放在那些公共服务上来。要解决这个问题,干部的考核指标要改变,目前官员的主要政绩还是体现在经济政绩上,干部的任用方式接着要改变。现今的任命制加上考核制以及一票否决制,不可避免让政府和各级官员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以抓权为中心,由此,政府职能转变就无法实现。

对于如何避免此前多次机构改革后“越改革越膨胀,越精简人越多”的怪圈,肖滨同时建议,大部制改革迫切需要人大的介入。首先要控制政府编制,在这方面人大可以起到很大的功能和作用。如果改革之后,政府机构有所精简,编制却在膨胀或是变相膨胀,比如一些裁撤的政府机构转为了事业单位,一些人虽不是公务员但还吃财政饭或是成为政府雇员,这样财政成本没有降低,不可能提高效率。其次,包括公款吃喝、公车开支、公费出国的“三公”消费如果管不住,精简几个部门,行政成本也无法降低,因此,需要在公共预算上进行控制。

有待党委系统改革配合

在肖滨看来,要提高行政效率,并不是简单的政府机构精简和人员裁减问题,还需要一个政治层面的改革与之相配合,也就是党委系统需要有相应的调整和变化。他对《中国经贸聚焦》表示,在这一点上,顺德基于党政联动的大部制改革做法值得借鉴。

据悉,早在2009年,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就开始了大部制改革的尝试。原有的41个党政机构,最终被精简为16个,其中党委机构6个,政府机构10个。一些相关的党委部门和政府机构合并,比如,新成立的区委社会工作部就将原区委统战部、区民政局、区外事侨务局等合并。

肖滨认为,其操作虽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有问题的,即变成党政合一,与中共十三大报告提出的党政分开存在矛盾,从结果来看并不好。但在目前尤其是基层党政分不开的情形下,这种合并更具效率。更重要的是,它将党委系统的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揉在一起做,传递的一个信号或者说一个重要思路就是,如果要真正改革政府机构,党委系统需要作配合性改革。

他进一步解释说,因为说到底,在当前国家体制下,党委才是真正的决策部门,政府在很大程度上是执行部门。党委决策系统没有改(不一定说是机构上做多大的变化,而是共产党领导的方式要做出调整和转换),政府要执行党委决策,配合党的工作,势必要扩张自己的行政空间,增加人手。举例来说,维稳作为党的一项很重要的工作,离不开政府,政府因此成立综治办,让相关部门投入更多资源更多的力气来执行。而且党的中心工作也在不断调整和变化,政府需要不断作出回应。

“要避免行政成本居高不下,效率始终无法提高,涉及方方面面,颇为复杂。但其中一点,党委系统改革,党的执政和领导方式的调整与变化必不可少。就此而言,顺德大部制改革无论成功与否,有其意义。”肖滨告诉本刊记者。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