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贵阳日报】拜访商承祚先生

稿件来源:贵阳日报2013-03-22第A11版 作者:贵阳日报 编辑:金凤 发布日期:2013-03-22 阅读量:

著名学者、书法家商承祚先生,抗日战争期间流寓贵阳,在省盐务局挂了一个职务,与陈恒安先生志趣相投,过从密切。一九七八年前后,我与故友廖公弦去珠江电影厂改剧本,陈师写了一封信,让我去问候商先生。我素有“名人恐惧症”,对名人敬而远之,一方面觉得身份悬殊,何必高攀;其次是非常赞成钱钟书先生的观点:喜欢吃鸡蛋不须认识下这个蛋的母鸡。我从青年时代就发现,作家的照片,往往与读其诗文想象出来的形象大不相同,亲识其人就更难逆料了,所以我终生只吃蛋不见鸡。其它业界,更不涉足。商先生既是恒安师的老友,又与贵阳有旧谊,所以乐意拜访。

到了广州,恰巧珠影招待所离中山大学很近,不久就去拜访。商先生住校园中分散独立的教授小楼。面积不大,一楼一底,早先想是只住一家,此时是两户一幢。商先生告诉我,楼上住的是史学家杨荣国。杨教授对孔子历来持批判观点,但文革后期被政治利用,成为一时学术明星。文革结束后,当然就日子不好过。商先生说,已经无事,只是少露面罢了。

商先生是收藏世家,不大的客厅里,触目尽是古董珍玩。初次拜访,不便放肆观望,只发现近处一帧小条幅是冒辟疆写的自填词。明末四公子之一,却因董小宛而为后世所知。字迹如其身份,清秀华贵,缺些骨力。陈师函引起商老对贵阳的回忆,兴致盎然地问起许多旧游之地。听说“大折溪”、“盐务村”等地名依旧,街名也叫“盐务街”,他很高兴。街名地名是城市历史文化的一种载体,也是人之记忆的一种载体。

聊起书法来。商先生强调“横平竖直”,说可以此检验一切书法。又认为习字应以秦篆(小篆)或颜楷打基础,指墙上他青年时代以秦篆写的于谦《石灰咏》为例。他称赞恒安先生的大篆字字有依据,不像有的人不懂古文字,胡乱拼凑。我问起傅青主的“草篆书”,他断然说:“没有这种东西!”他嘱我给恒安先生捎三句话:落款要用公元纪年,切忌用干支;落款要姓名齐全,不要有名无姓;引首闲文章无妨多几枚,姓名印却一定要固定,不可多用。三事都为了防止后世造成混乱。我心想:这是必将流传后世的大书家才须注意的问题。回来当然转达无误。

一九七八年到北京开第一次书代会,八二年到烟台开书协理事会,我都去商先生房间拜候。他也都要说起盐务村、陈恒老,以及那三点注意事项。几年后购得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法书萃英》中的《王锋草书诗卷》,为商府藏品。前有商承祚先生序,老商先生(衍鎏)的原序移于跋语位置。商先生在序中说:

“学行草之先,最好从唐人楷体入手。唐四家为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欧书构谨,褚书柔秀,皆不宜写大字。柳体骨多,颜则骨肉亭匀厚重,堪称楷书之首。打好颜字基础后,很自然地可以写出自己的风格。试观唐后名书家,多数为颜底。觉斯亦当不例外。其行草转折分明,中、偏、侧锋互见。有人强调写字定要笔笔中锋,而以偏侧锋为书法之病,此乃一孔之见。中、偏、侧锋在挥毫时为自然迹象,笔势使然。名书家字之风韵,皆出自提按转折,中、偏、侧并举。中小楷则笔笔中锋,使用笔尖故也。实事求是,不宜定为一。”我读到的商老论书文字,只此一段。

离穗前去中大辞行,先生赐一条幅:秦篆,于谦石灰诗。与他墙上那帧全同。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