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编写的我国第一部老龄事业发展蓝皮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出台,报告披露“2013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2.02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4.8%”,当前我们面临着老龄化社会带来的严峻挑战。
除了养老机构、护理人员等老生常谈的挑战外,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公共服务等细节是否也做好了应对老龄社会的准备?本报特邀专家学者,探讨银发浪潮来袭之际,城市设施、公共服务等细节是否完备,如何才能有更加前瞻性的规划。
现象:城市建设追不上老龄化步伐
张婆婆是居住在广州的一位花甲老人,在她眼里,广州的城市养老设施总体上不错,公园、绿道、健身设施等都比较齐全,而美中不足的是部分红绿灯设计不合理。有些路口绿灯时间太短,马路太宽,老人家只走到路中央,绿灯就变红了。而家住中大的王伯认为现在许多老人都在老房子居住,没有电梯十分不便;有些老人指出,部分公厕没有扶手,没装坐厕,老年人使用起来十分不便。
银发浪潮来袭已是必然趋势,城市是否做好了老龄化社会的挑战?
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所长杜鹏教授认为,目前大部分城市在养老细节上面临的形势比较严峻,比如红绿灯、无障碍通道等便利老年人出行的设施都还未能满足当下的需要。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主任王世福教授认为,我们在理念上对老年人这一弱势群体的照顾不明显。城市本身是基于地缘的社会共同体,它必须照顾不同能力、不同年龄的人群。从这个视角看,老年人属于弱势群体,他们需要的资源保证、服务保证要更多一点。但目前偏向老年人的资源供给和空间保证是不够的。他指出,目前我们的社区建设只是简单地建设一些老人活动区,配备一些老人活动设施,多采用相关规范或标准的下限,对老人的关照是否足够值得探讨。
溯源:城市养老规划不足是历史欠账
“老龄化日益严重,而城市养老规划跟不上,不能全怪规划局、建设部门,这是历史欠账。”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刘琦教授认为,城市养老规划不足主要来自三个原因。
首先是历史问题。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老年人比例低,出生率死亡率都很低,老龄化问题未出现,也就难以有相关规划。
其次是经济问题。刘教授说他当时住的宿舍是1996年建的,规划局规定八层以上的楼要配备电梯,而那时收入低,若修电梯,建筑成本、生活成本(电费、物业费)必将是一笔负担,所以当时大家都不肯要、不敢要电梯。
最后是社会问题。现在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的提高,自然要求生活环境的优化,所以对城市规划的要求也更高。
建议:城市应制定应对老龄化的统一规划
2012年12月 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正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专门设立宜居环境一章,提出“建设老年养老宜居型环境,在交通、建筑、公共设施等方面要为人口老龄化做准备”。杜鹏教授认为,该法把构建老年生活宜居环境提高到法律高度。相关职能部门要在老龄委的协调下,根据相关法律开展工作,避免行动碎片化。
刘琦教授认为,任何行政区域都要做一个应对老龄化的城市建设规划。要从老龄化的角度,从社会经济发展、公共服务供给等方面统一规划。现在城市建设凡是新开发的地区一定要考虑到老龄化的特点。老人活动设施、电梯、无障碍设施等要配备齐全。另外,要对老区调查研究,能补救就补救。老区可以通过旧城改造,补足无障碍设施、活动设施,有条件便要装电梯。
王世福教授建议培育老人社区。现在社区里邻里间接触少,老年人或许可以打开一个组织社会的突破口,把老人集中起来,为他们提供优质的社区服务,让关系密切的老年人成为构筑社区和谐的基础,同时,老年人也可以把毕生积累的各种经验反馈给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