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南方日报】“火线厅长”:十年筑起防疫堤

稿件来源:南方日报2013-03-25第A04版 作者:陈枫 骆骁骅 钟瑜婷 编辑:金凤 发布日期:2013-03-25 阅读量:

2003月4月,在抗击非典的关键时刻,他临危受命,接任广东省卫生厅厅长,以理性、科学的行动,推动抗非战役取得胜利。

这十年来,他谋划促成广东医疗卫生事业的飞跃发展。从公共卫生防疫大堤建成,到基层医改缓解“看病难”,再到从容应对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都凝聚了他的心血。

转眼十年,两届任期即将届满。姚志彬(如左图,资料图片)说,自己的本色还是一个知识分子、一个教书育人的教授,能有这十年为社会、民众多做点实事,已经满足。他希望后任者继续推进医改,造福南粤。

作为省政协副主席、省九三学社主委,他最为人称道的,一是理性,“不折腾”,不盲目跟风、搞政绩工程;二是包容,对人处事,平常心待之。

在喧嚣的官场,他喜欢独处,写诗寄怀。出版的《黄梅雨》、《多雪的春天》两本诗集,体现了深厚的人文情怀。他说,医乃仁术,医生不是手术匠,应该敬畏生命、善待生命。

1. 抗非解密:在医院输液时 接到任命电话

南方日报:您还记得最早接触非典的情况吗?当时有没有想到,自己将领导全省医护人员抗非?

姚志彬:2003年春节前,中山出现第一批非典病人,大概是二十几例。我当时是中山市副市长,分管卫生工作。我们马上把这些病人隔离,后来经过治疗也基本康复了。一开始没有当成特别严重的疫情。到3月份我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去北京参加全国“两会”时,情况已经严重了。

可能是在北京受了凉,回来后我有点感冒,去中山市人民医院看病,医生还有点怀疑我是不是感染了非典。那天我在医院躺着输液的时候,忽然接到省委组织部的电话,告诉我,当天下午将公示任命我接任卫生厅厅长。

4月16日,我正式到卫生厅报到,一下子感觉到事态的严峻。不光是卫生系统紧张,整个国家的行政体制都行动起来,如临大敌。

建议先确诊 再公布病例数

南方日报:您接任厅长后,出了什么关键的招数来应对疫情?

姚志彬:回头看,当时比较重要的措施之一,就是我们对非典病例进行专业诊断,每天由省卫生厅统一组织专家对各地上报的病例确诊后,再发布正式消息,避免数字带给公众恐慌。

刚上任时,整个卫生系统太紧张了,实际上感染高峰期已经过去,但疑似病例数还在持续增加。4月下旬,我们开始怀疑很多报告病例并非真正的SARS。因为那时还没有特异性的诊断方式,普通肺炎跟SARS之间很难区别,下面一紧张,看到症状差不多就往上报,导致每天疑似病例都有上百人。

在一次省委常委会上,我们提出,建议把诊断报告送到卫生厅来确诊,再对社会公布。之后每天下午,就在卫生厅五楼会议室,我们组织专家研究各地报上来的病例,进行排查和确诊。第一天,近100多例报告中只有十几例确诊为SARS。后来每天确诊的人数持续下降,社会上的人心也就慢慢稳定。

2. 十年变迁:反省管理制度 防止“反应过度”

南方日报:非典过后,您精心谋划,领导广东卫生界“亡羊补牢”,筑起“防疫大堤”。与十年前相比,广东的公共卫生事业有了哪些变化?假如非典重来,我们能否从容应对?

姚志彬:非典过后,省财政拿出15个亿,加上各地市出的钱,共投入约200亿元建设公共卫生体系,筑起“防疫大堤”。在非典前,卫生系统“重医轻防”,防疫体系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许多市委书记、市长都没有听过CDC(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该说,广东在全国率先建起防疫大堤,这是非典带给我们一大收获。

我们主要有两方面的进步。一是信息的公开披露。政府意识到了及时公布疫情的重要性,只有及时公布疫情和防控措施,才能真正稳定社会,凝聚人心。二是政府对医疗卫生的投入有了大幅增加。政府意识到对医疗领域尤其是防疫体系的投入太少,所以开始大力增加投入。

现在看来,经过十年的努力,我们的医疗硬件、人才和机制基本上建起来了。如果非典再来,我们的应对肯定会比十年前好。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反省管理制度,防止把医疗等专业问题“泛政治化”,陷入“反应过度”的状况。过度恐慌也是一种损害,对社会稳定和资源使用会造成很大冲击。2009年甲型H1N1流感,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流感大流行,紧张得不得了。但后来疫情趋缓,很多病例的病情很轻,我们就在全国第一个提出,对轻症病人采取居家隔离,取代更加耗费资源的医院隔离。我最早让江门市试点。后来卫生部也认可了,将居家隔离的方法推广到了全国。我想,我们还是要实事求是,理性对待各类疫情。

南方日报:这十年,您最满意的是什么?最遗憾的是什么?

姚志彬:回想起来,从中国卫生事业发展史来讲,过去的十年是很特殊的十年,大事最多,医改所涉及到的深度、广度都前所未有。我个人比较满意有三点:一是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得到了全面的加强,防疫大堤建起来了;二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有了很大的发展;三是农民有了初步的医疗保障。

遗憾也有两点:一是虽然医保有了巨大的进步,但老百姓的看病难、看病贵还没有彻底解决;其次是医患矛盾还没有得到缓解,无论是医者还是患者,都不满意。

南方日报:对于今后广东医改,您有什么寄望?

姚志彬:我希望广东的卫生医疗事业能真正做到科学发展。广东的经济发展处在全国前列,但卫生事业作为民生事业的关键部分,跟经济社会的发展还不匹配,需要在现有基础上有更多的投入。

具体有四点建议。一是关于公立医院改革,应尽快出台一套比较科学的顶层设计方案,不能总搞试点,改革已经过了总是“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了;二是卫生行业管理要更加科学,不能人云亦云、跟风搞政绩工程;三是医保作为重要的经济管理手段,要回归到“大卫生”的框架下;四是医疗卫生行业要更好地利用信息化的手段,造福患者。

3. 官员性格:参与民主进程 广东走在了前面

南方日报:您从中山医的神经解剖学教授、博导转到仕途,可谓“学而优则仕”的一个样本。同时,还是广东民主进程的一个重要参与者、见证者,由党外人士兼任卫生部门一把手,广东比卫生部做得早,现在全国也有好几个省份是这样做的。

姚志彬:作为民主进程的参与者,我觉得共产党很有胸怀,广东也走在了前面。关键是大家都有公心,都是为了事业,这样就能互相尊重,包容共赢。作为民主党派人士,我的工作心态会相对超脱。现在,我每个周末也还会回去中山大学的实验室,正在做一个老年痴呆的疫苗研究。卸任以后,会有更多时间用在科学研究和培养学生。

应该包容“博客厅长”廖新波

南方日报:您有一个全国闻名的副手、敢于直言的“博客厅长”廖新波。有人说,如果不是在广东,廖新波早就得挪位置了。您怎么看?

姚志彬:在官员中,廖新波开博客算比较早,他走出了不一样的道路,也树立了一个鲜明的例子。廖新波代表了社会发展潮流的新生事物,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去包容他。虽然他有时表现得比较有个性,但是不能因为这点就全盘抹杀。我有时也会劝他,不能混淆自己的博主身份和官员身份,有些事情该讲,有些事情没搞清楚或者不擅长就少讲。当然,这也跟广东比较开明的氛围有关系。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