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疾病正悄然发展成为我国第二大眼科疾病。据统计,国内应施行角膜移植手术量至少有30万~40万例,但每年实际完成手术仅约5000例。
香港特别行政区代表、中山大学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林顺潮指出,角膜捐赠量与需求量的严重失衡,正是导致角膜病人大面积失明的重要原因。为此,他呼吁建立积极性眼库,将被动捐赠转化为主动捐赠。
据林顺潮介绍,目前,国内角膜捐赠主要采取“被动性眼库”模式,由市民填写器官捐赠卡,待去世后取出角膜。捐赠者当时签字同意,但临终前家人有可能忘记,甚至不应允。
而在美国,病人临终前医院会电话通知眼科游说人,由游说人出面询问病人有关器官捐赠事宜。甚至在一些州,医院的这一电话直接与次年的财政拨款挂钩。
1992年,香港医院引入美国的“积极性眼库”模式后,两年内捐赠量从不超过10例增长为100例以上。2000年,单是韦尔斯亲王医院一处,角膜捐赠数量就达到146例。许多病人、家属的现身说法推动了更多的角膜捐赠。
“对于其他器官捐赠而言,角膜捐赠也起到了示范作用。”林顺潮解释,相比肝脏、肾脏和心脏需要生前短时间采集,角膜捐赠不限于重症患者或脑干死亡者,去世未超过24小时者亦可捐赠。
统计显示,约70%的病人有机会通过角膜移植手术重建视力。在林顺潮看来,建立“积极性眼库”是大势所趋。
“需要一支主动性强的团队,他们不仅要寻找垂危病人征询器官捐赠,还要鼓励捐赠者及其家属站出来现身说法,并每3个月、半年、1年公布一次捐赠资料。”林顺潮说。
然而,最让他担心的是,有些医院不愿增加负担,拒绝游说员介入。“事实上,医院要做的事就是及时通知眼库的工作人员。相比每个医院亲自派人游说,一个区建立一两个眼库进行集中管理会更加节省资源、提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