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廉的劳动力曾为珠三角带来“中国制造”的光环,亦让广东成为中国首富省份之一。然而,日益高涨的劳动力成本正在冲击着珠三角的制造业地位,欧债危机之后,订单减少,外资撤出,依靠订单生存的中国制造之路还能走多远?
全国政协委员、中山大学企业与市场研究中心主任毛蕴诗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虽然顶着制造业大国的光环,但是,主要做低端的产品。“第一是纯粹的中国组装。第二,有品牌的中国组装,表面上有品牌,实际上附加值很低,核心部件、关键部件都是人家的,专利也是人家的,最后只能拿一点组装费。”如何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毛蕴诗认为企业应当转变观念,重视创新,增加研发投入,而不是增大广告投入,如争夺标王等。“相比于广告投入,研发投资周期比较长,回报周期也要长一些,但你如果长期做下去,在国际上就有竞争力。所以,中国企业应该有相当一部分企业,能冷静地坐下来,加大研发投入,加大自主生产。”其次,在政府方面,毛蕴诗建议,政府应该对中小企实行差别化政策,对有前景,但面向市场困难的中小企业,应该有一些专项计划。此外,还应适当减轻企业的负担,如减免税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