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在英雄郑益龙最后踏足的亲水平台处,鲜花和写满“安息”、“走好”的字条高高堆起,像是一座特殊的纪念碑。由本报记者倡议的为英雄竖碑纪念引发共鸣,政协委员、人大代表纷纷力撑竖碑之举,韩志鹏甚至主动请缨愿请潘鹤出山,亲自为纪念碑设计打造。
悼念民众:竖碑同时也是一警醒 愿为建设纪念碑募款
退休职工安小平连续四天来到亲水平台,这一次,她和两个业余合唱团的伙伴,一起迎着江风,大声地唱起英雄赞歌。唱着唱着,她的眼眶又一次湿润了,歌声里,带着微微的颤抖。安小平说,作为一位曾经的军属,如果有可能,愿意为郑益龙的亲人们做点什么。“我希望,在这里建立一座纪念碑,让人们都记得曾经发生过什么,同时也作一个警醒。”
安小平的想法,得到了不少前来祭奠人们的赞同。一部分人认为,应该竖立郑益龙的雕像,让这个在14秒内的视频,难以看清面貌的好军人形象面向大众,守护着善良。也有很多人认为,按照衣服摆放式样制作铜质雕塑的想法更为简练、深刻。“他代表的是一种军魂,一种大善,用这样一个场景,更加生动,更有特色。”在广州美术学院读设计专业的小余这样说。一位年轻人还主动告诉记者,自己看到羊城晚报的记者在微博上提议,全家人都很认同这个想法。“记忆里最深刻的画面就是那套军装,非常让人动容。”
“如果有机会,希望可以为纪念英雄做些什么,纪念碑需要资金,我们一定支持。”很多人告诉记者,除了为善感动,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争取向郑益龙学习,也希望通过纪念碑的形式,告诉更多的朋友、亲人,这样一位好人,曾在广州做过什么。
益龙家人:我们“多了个地方缅怀他”
武警部队:已在考虑竖碑造型看民意
修建纪念碑的提议不仅获得网友的广泛支持,也得到当事者家属的认可。
郑益龙的弟弟郑锦城告诉记者,看到不少人有此提议,郑家人发自内心表示感谢,“我知道大家就是想有个地方可以去悼念我哥,对于你们的关心,除了感谢,我也不知道说些什么。”
“以后我们就多了一个可以去看我哥的地方。”郑锦城说,关于纪念碑要如何设计、修建,自己和家人并没有意见,“但这里是公共场合,建碑首先需要征得政府同意。”他表示,如果真的在此处立碑,其最大的意义就是为市民树立一个学习雷锋的最好的榜样,“希望大家能够一起弘扬这种雷锋精神”,在缅怀郑益龙的同时,他也希望这个标志也能给市民起到一定的警醒提示作用。
武警广州支队有关负责人表示,郑益龙是武警战士们永远的骄傲和荣誉,为郑益龙竖碑同样在考虑之中,至于造型和地点要视乎民意而定。
路志辉:纪念碑可让人们记住 广州人一点都不冷漠
在事件中,参与救人的好心人不止一个、两个,还有很多……用路志辉的话说,其实曾参与救人的热心路人他们都是英雄。
事发时,“穗港一号”驾驶员林锦海正坐在驾驶舱的位置上喝茶,他看到前方20米处的亲水平台下有三个人在水中挣扎,他先是拿起悬挂在西堤码头上的救生圈,冲到亲水平台上将救生圈丢向挣扎在水中的人。他感觉到水上的人没什么力气,又回到码头拿来一个救生圈往两人附近丢。
看到有人落水,素不相识的路人脱下自己的衣服,结成绳;路过的三轮车车夫,看到有人落水时,他边解开车上的绳子,边将车往江边拖,最后把绳子扔给了落水者;当落水者到岸边时,市民纷纷伸手去拉,其中还有两名外国友人……
“如果我也算是英雄的话,他们肯定也是英雄。”对于在亲水码头建一个纪念碑,路志辉说,他个人对这个提议非常赞同,“不但可以以此纪念献出生命的武警大哥郑益龙,还可以弘扬见义勇为的精神。”
“建一个纪念碑,这对广州这座城市而言,显得更为珍贵。”路志辉说,因为现在很多人都说广州人冷漠,但这个纪念碑可以让大家看到,广州人一点都不冷漠。因为这个纪念碑不属于某一个人,是属于所有见义勇为的广州市民。
“建纪念碑不但可以号召广州市民学习雷锋精神,还可以增加凝聚力。这让市民觉得见义勇为不必上升到多高的层次境界,可以让大家认为这是一种道德、一种责任感。”
牛作涛遗孀:当年曾有竖碑想法 好让善心代代传承
诚如路志辉所言,纪念碑属于所有见义勇为的广州市民。就在两年前,滚滚珠江同样见证了另一位英雄的离去。
记者联系了2011年10月,在二沙岛晴波路东段英勇跳江救人却不幸牺牲的退伍军人牛作涛的妻子陈平艳。她说,已经听闻了郑益龙的事迹,十分感动,同时认为纪念碑很有意义。“当时他(牛作涛)走的时候,我也曾经希望为他竖一座碑,可惜没有这方面的财力物力。”陈平艳表示,作为舍己救人者的亲属,一开始面对纪念碑会十分悲伤、甚至难以面对,但“希望让后辈了解到他是怎样一个人。让善心代代传承。这个意义更重要。”
对于纪念碑的形式,陈平艳则更倾向于在救人位置,树立英勇救人者的具体形象,“人像看起来更生动。”她还鼓励地说,希望郑益龙的妻子能好好生活,“虽然人走了,但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政协委员:竖碑是英雄精神的物化 愿请潘鹤出山主持设计
有人提议为英雄郑益龙单独建立一座纪念碑,以表彰其英勇事迹;也有人提议为珠江上近年来涌现的舍己救人的英雄们,集体竖立纪念碑,以弘扬他们的壮举。广州市政协委员韩志鹏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更倾向于第二种方案。
“近年来珠江发生落水的事件也不少,为那些帮助落水者而献出自己生命的见义勇为者竖立一个丰碑,把有关的事情记录在上面,既是纪念和缅怀这些烈士,也是一种温馨的提示,时刻提醒市民要珍惜自己的生命。”韩志鹏表示,为这些英雄竖立纪念碑,是一件弘扬正能量的好事,他希望这个愿望可以变成现实。为此,他甚至想好了请潘鹤出山,主持设计这座纪念碑。
“美国不是有自由女神像吗?它是以物化的形式来展现美国人追求自由的精神,立碑等于是将广州这种见义勇为精神的一种物化。”韩志鹏特别提到,这样一座丰碑的建立甚至可以成为广州城的代表性建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城市精神的一种化身,代表我们广州是包容开放的,同时并不冷漠。”
英雄竖碑
军装叠放造型,顶起
●人大代表:半身像没有这种内涵和冲击力
广州市人大代表曾德雄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英雄郑益龙的离开让人揪心,但其壮举令他感动,尤其是郑益龙跳水前叠好自己的军装放在石柱上的一幕让他印象深刻。因此他建议,就在郑益龙跳水的位置,以叠好的军装为原型制作一个雕像,表达对英雄的敬意。
曾德雄表示,广州市对于见义勇为的行为有一套相对完善的认证和表彰机制,在过去的见义勇为事迹中也发挥出作用,所以为郑益龙在江边制作一个雕像即可。他认为建立纪念碑的意义,就在于让市民、游客都知道,这里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英勇救人的事迹,曾经出现一位名叫郑益龙的英雄。“他叠好的军装可以反映整个事件的过程,如果我们弄个人像或半身像,就没有这种内涵和冲击力了。”
据悉,2007年,广州将见义勇为牺牲者的最高奖励金额从原来的5万元提高到30万元,4年后的2011年广州再度将30万元调高到50万元。而去年广州托举女童的救人“黄衣男”周冲,在见义勇为后,被天河区重奖,并为其申报“见义勇为”及“中国好人”。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广州在不断完善加强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的政策措施,包括大幅提高奖励慰问金,解决见义勇为人员就医、就业、子女教育、住房、入户广州等多方面的困难。
●雕塑名家: 铜铸军装叠放造型更易产生互动
著名雕塑家洛鹏认为,杭州通过征集民意,为“最美妈妈”吴菊萍立了一座城市雕塑。“雕像其实是岁月的一个瞬间,是时代的一个缩影,更是一种精神的定格。吴菊萍那个打动人的故事,完全和她的雕像一样成为人们永远的榜样。”
洛鹏说,郑益龙英雄事迹尽管发生在广州,但已经成为全国的公共事件,北京、上海的朋友都向他询问这个事件,郑益龙代表着“见义勇为”的精神品质,特别具有感召力。“近两年来,广州涌现出一大批见义勇为的好人和英雄,黄衣男、夺刀侠、牛作涛、郑益龙、王铠等,这在其他城市是不多见的。”
“《羊城晚报》头版的一张照片给我留下深刻印象,那是郑益龙的军装叠放在亲水平台之上。”洛鹏认为,单一的形象雕塑竖于江边过于简单,相反用铜铸成叠好军装和军帽的形状,置于大理石石基之上,更容易让市民产生互动和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