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发布了2012年全国391所高校学科评估报告,进行评估的94个学科排名中,超过60%的第一被北京高校夺走,而广东全省只有中山大学的生态学和华南理工大学的轻工技术与工程两个学科排名第一。国内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一览无余。
A 全国不均衡,省内亦不均衡
这是我国10年来的第三次学科评估,前两次分别为2004年与2008年。此次评估,涵盖了全国391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4235个学科,评估结果在前五位的学科中,超过75%是国家重点学科,“985高校”占73%,“211高校”占84%。
按地域划分,北京的高校夺走了94个排行榜中超过60%的第一,其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排名第一的学科数量分别达到16个、14个、9个,占据了超过四成的“状元”位置。而广东全省只有中山大学的生态学和华南理工大学的轻工技术与工程两个学科排名第一。
除此以外,广东高校能进入前十的学科数量也有限,全省只有51个,其中中山大学有哲学、工商管理、临床医学等23个学科排名进入前十,华南农业大学则有兽医学、作物学、农业工程等9个学科,华南理工大学有建筑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7个学科。发展不均衡的情况在省内高校同样存在。
B “一般”高校,也有学科排名前十
对于此次评估结果,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张敏强认为,排名的结果决定于评估的指标体系,如果另外一套指标体系,排名顺序可能完全改变,“我认为学科前5名的高校差距不大。”张敏强指出,排名结果对于判断高校学科的发展水平有参考价值,但不要太过关注具体名次。
记者注意到,不少考生、家长印象中“一般”的高校,也有不少学科排名进入前十,如华南农业大学有9个,广州中医药大学有3个。对此,有专家认为,学科评估有利于考生们消除“门第偏见”,为理性报考提供了参考。
每年高考时,都有很多考生都纠结于选专业还是选学校。“专业差一点也不要紧,进入一所好的大学才是最重要的”,是不少人给考生的建议,在这种观念引导下,不少考生在报考时陷入“门第偏见”,导致入学后个人兴趣所长与所选专业不相匹配。据某所高校的调查显示,入学新生中,专业不匹配率竟然高达25%。
显然,这次涵盖391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科大排名”,给考生了解高校学科特色和水平,提供了一个相对权威、客观的渠道。
C 广东入围学科少,有外因也有内因
此次评估结果延续了前两次评估的一个现象,北京一家独大,而广东入围的学科相比而言少得可怜。有教育专家指出,评估结果基本上反映了国内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国内高校分为部属院校、省属院校、市属院校、民办院校等层次,其中教育部掌握的资源肯定优先分配给自己的“子女”,而北京的部属院校又优先于其他省市的部属院校,这一点在国家重点学科的分布上就可以看出来。因此广东高校在起步点上就输给了北京的高校。
该专家表示,国内一直有呼声呼吁教育部不要直接管大学,而应该致力于营造一个可以让各个大学公平竞争的平台。
张敏强则指出,广东高校入围学科少,自身也能找出不少问题。他认为,最大的问题是广东高校的发展方向不够明确,“别人有我也要有,别人做我也要做,雷同发展,突出不了自己的特点”。
此外还有人才引进方面的问题,张敏强说,通过近十年的观察,他发现广东高校引进人才时,只盯着高水平人才,关注他们发表过什么文章,承担过什么项目,“这些人作为学科带头人毫无问题,然而现代科学发展分工很细,有一个领头人主导发展方向,还要有很多职业人员、辅助人员。如果引进的都是‘牛人’,都自认为是‘老大’,最终导致的后果只能是你不服我,我也不服你,从而造成资源分散,形成内耗。”
张敏强建议,引进人才时,要注重整个科研团队的建设,总要有人牵头,有人做脏活累活。就像一支篮球队,不可能场上5个队员都是姚明,总要有后卫,有前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