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南校区小礼堂前的大草坪,为什么到了旗杆位置变高了呢?原来底下是曾经的“岭南双坟”。近日,中山大学官方微博上转发的这条微博,引来了校友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据悉,曾安葬于此的两位先人分别是:中国首位传教士梁发、岭南大学首任华人校长钟荣光。如今,梁发的墓碑已陈列在中大南校区图书馆中,但钟荣光校长的墓碑仍难寻踪影。不少中大人建议:复原原墓或立碑纪念,以告后人。
墓冢匿迹缘于“文革”破坏梁发与钟荣光葬于中大南校区一说,在史料中亦有所记载。由于多年来未在校内寻得两位先人的墓碑,有关“岭南双坟”的传说便成了“康园之谜”。记者近日从中大校友@严茂胜发出的微博链接中发现,这些年师生们为解开这一谜团一直不遗余力。
2011年5月,校友@kailash专门实地考证墓址的所在,并图文并茂地撰写了一篇长博文,其中不乏清晰展示“双坟”当年位于岭南大学怀士园内,即如今中大南校区中区草坪附近的老照片。根据照片中多座建筑的方位比照,“岭南双坟”的位置应在该校区小礼堂对面大草坪的旗杆附近。这一结论,在中大校长助理、图书馆馆长程焕文的一篇博文中得到了证实。
据程焕文回忆,2005年他在与中大人类学系原副主任、著名考古学家、人类学家商志香覃(已故)的一次交谈中,偶然聊到“岭南双坟”的地点和去向。商先生告之,墓冢确实就在南校区中区草坪旗杆基座之下,但墓冢中的骸骨去向不明。变故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一场浩劫,大批红卫兵曾对“双坟”进行了挖掘破坏。“当时过往的教授均敢怒不敢言,大多不敢围观,因此是否有人收殓过墓冢中的骨骼和陪葬物,至今仍无人知晓。”
师生校友提议重建二墓
根据商志香覃提供的线索,在校内档案馆的一栋老房子里,程焕文寻回了失落已久的梁发墓碑,并通知了校方。“大概在上世纪80年代前,梁发先生的墓碑曾一度成为学校历史系楼前排水沟的盖板,是学校一位教师发现后搬到老房子里的。”程焕文说,这一插曲直到去年他才偶然知悉。
从2005年至今,梁发先生的墓碑一直收藏在中大图书馆一楼展览大厅,供师生们缅怀。遗憾的是,钟荣光先生的墓碑去向仍是一个谜。为此,程焕文近日又转发了寻找墓碑的微博,虽暂无线索,但引来了师生和校友的强烈关注。
“海内外学府常有故居、名墓,且梁发墓、钟荣光墓本已在此,两人在中西交流史、教育史卓有声望。可考虑考古发掘,复原原墓或者立碑纪念,以告后人!”@严茂胜的建议得到不少网友和中大校友的响应;还有校友提议,将旗杆移开,重建二墓。对此,校方暂未回应。
■链接
后人遵照钟荣光遗愿形成双墓
梁发(1789—1855年),广东高明人,是基督教的第一位中国传教士,也是第一个参加近代化中文报刊编辑、出版工作的中国人。梁发出身贫苦农家,15岁到广州谋生,学习雕刻印刷工艺,后因雕刻《圣经》而结识英国传教士马礼逊,从此成为马的学生,并接受洗礼加入基督教,后任传教士。他在广州发展教徒多人,并撰有传道书多种,以《劝世良言》为最着。值得一提的是,洪秀全初期对基督教的接触来自于《劝世良言》,梁发对太平天国起义有着重要影响。
钟荣光(1866—1942),字惺可,广东中山市小榄镇人,著名教育家,岭南大学首任华人校长。1894年中举人,以擅长八股文闻名于世,后入兴中会,创办《博闻报》、《可报》等报刊宣传革命,参与反清革命活动。1899年受聘为美国教会学校——广州格致书院(岭南大学前身)汉文教习。后出任岭南学堂教务长、岭南大学董事会主席,1928年岭南大学收归国人自办,任第一任校长,次年改任岭南大学荣誉校长。主管岭大期间,创办岭南农科大学、岭南工学院、商学院、孙逸仙医学院。1942年在香港病逝,遵其遗愿,与梁发坟墓结伴为邻。钟荣光也是一位笃信耶稣的基督教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