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市场的全方位开放、要素成本的上升,特别是近年来的人民币升值、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等影响,国内、国际的营商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珠三角早期发展的一些优势条件不复存在。面对内外夹逼,珠三角转型升级之路如何走?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三个新区相继落子,珠三角如何再造竞争力?
昨日,由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主持撰写的《珠三角区域发展报告》在广州首发,这是首本研究珠三角区域发展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系列发展报告,具有相当的权威性。报告提出,珠三角社会经济转型的路径和策略,就是未来要实行新的“BASIC”(基本)发展模式,即均衡发展、公平发展、精明发展、智慧发展、绿色发展和人文发展。
一问
珠三角如何转型 可实行“六个发展”模式
《报告》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实现了快速的工业化和高速的经济增长。
尽管如此,珠三角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六大问题:多数产业处于国际产业分工的低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总需求结构不协调;能源资源保障能力较弱;土地开发强度过高,利用率不高;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不高;地区差异明显,区域发展不协调。
《报告》指出,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影响下,外部环境的恶化与自身结构性矛盾纠结在一起,珠三角的经济持续发展面临挑战,传统的发展模式已不可持续,珠三角地区的转型势在必行。
针对六大问题,《报告》针对性地提出“六个发展”模式:均衡发展,打破行政区域边界,统筹珠三角经济发展布局;公平发展,促进经济和社会活动机会的公平;促进公共产品与服务的共享,附近经济发展利益的普惠;精明发展,通过土地开发的时空顺序控制,形成高效、集约、紧凑的城市发展模式;智慧发展,建立以自主创新为动力的产业转型升级体系;绿色发展;人文发展。
二问
如何与长三角PK 广东核心优势在市场经济
近几年,环渤海、长三角发展态势迅猛,一系列大项目相继落户。去年长期把持经济“龙头交椅”的珠三角,大有GDP被赶超之势。面对竞争,珠三角比较优势何在?如何突围?
报告的主编之一、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主任陈广汉认为,单纯比较GDP有一定局限性,发展方式的转型最根本是理念的转型。
在陈广汉看来,尽管政策优势和区位优势不再明显,但珠三角还有自己的独特优势:资本积累、民营企业发展等民间力量雄厚,与国际经济高度接轨;市场经济程度高。
“下一步改革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这方面珠三角有经验、有优势。”陈广汉认为,广东发展的核心优势在于市场经济。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教授刘祖云也认为,正在进行的行政体制改革可以释放巨大的“改革红利”,创造先行先试的新优势。
三问
三大新区如何错位 要允许不同管理体制竞争
广州南沙新区、深圳前海合作区和珠海横琴新区作为广东的三大新区,同为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粤港澳合作重点项目。三者近在咫尺,是否会形成竞争?如何保证错位发展?
《报告》认为,前海应定位在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以香港为依托;横琴定位主要在休闲旅游、离岸服务和高新技术等产业,以澳门为依托;而南沙则应相对定位较高,以贸易物流为基础,逐步发展,打造服务内地、连接港澳的商业服务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和教育培训基地,建设临港产业配套服务合作区。
“限制港澳与珠三角乃至内地经济融合的根本因素在于制度的差异。”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袁持平认为,单纯的产业设置解决不了三地开发的根本问题。
专家们认为,最根本的是,三地要向国家争取更高的政策创新自由度,允许进一步的先行先试。“CEPA签订后,粤港澳合作常常遇到‘大门开了,小门没开’的尴尬。”袁持平提出,三地应该形成新的发展模式,允许内地及港澳两种管理体制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