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南方都市报】多哈气候大会上的广州大学生

稿件来源:南方都市报2012-12-02第AA01版 作者:孙莹 钟丽婷 编辑:蔡珊珊 发布日期:2012-12-03 阅读量:

在多哈的气候大会会议中心,四个年轻人正在七嘴八舌地讨论签名联署反对广州建白云山隧道。

他们是来自广州的大学生。他们带着自己的调研报告,自费来多哈参会。为了省钱,他们转机全程达15个小时,他们做“沙发客”。他们还免费为网友写大会消息,以新浪网站“环保前方观察员”的名义。

作为“中国青年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网络”(China Youth Climate Action Network,简称CYCAN)的成员,来自广州的4位大学生将在多哈呆两周,展示自己的调研报告,也将主导与亚洲、美国青年在气候变化议题上的边会和讨论。

他们还不太熟悉会议规则。他们说,这次回去后最重要的事,就是要把参会经验传承下去,“我们要做个气候大会参会指南,给下次参会的年轻人。”

选拔时不是看英语,而是看“热情”

来自华南理工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大四学生王昕息是CYCAN华南分部负责人。她介绍,从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开始,CYCAN每年都招募年轻人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这次来多哈的“CYCAN-COP18青年团”共有10多位成员,其中6名是在校大学生。

华南农业大学大一学生魏达星笑称,自己出发前还很紧张,担心听不懂英语,加班恶补很多专业词汇。

“其实我们选拔时并不特别看重英语能力。”王昕息说,重要的是“热情”。“以前选拔的大多是英语特别好,社会经验比较丰富的‘传统精英’,但我们希望这次选拔出来的人,不是希望用参会经验给自己简历加分,而是愿意以参会经验来给当地环保作贡献。”

因此,这次报名的成员,必须提交一份环境调研报告,最后择优录取。团队中的魏达星和李佳仪分别来自华南农业大学和广州大学,各自就“广州垃圾‘按袋计量’执行情况”和“向家坝水电站的生态和社会影响”进行了调研。

飞15个小时、做沙发客,还学会跟黑车砍价

这几个大学生来多哈,全程自费,相当不易。

为了省钱,他们从迪拜转机,全程达15个小时。去年刚刚从中山大学毕业的杨敏嘉,领着他们去做“沙发客”。她说,做“沙发客”不需要任何费用,只需要事先在专门的网站上做足关于主人的“功课”,几乎毫无风险,“而且还是很好地了解当地文化的机会”。

杨敏嘉说,这次找到的“沙发客”主人很热情,还来机场接,给他们单独的房间。

不过,有一天晚上他们就有点发愁:主人家来了客人,他们几个就“密谋”如何能五个人“混”入一个旅馆房间。他们成功了。

多哈的公交很不方便,经常连出租车都打不到。不熟悉的人,很容易被“黑车”讹诈。第一次出国的李佳仪,已经学会每天“打的”到会议巴士上客点,再坐巴士到会议中心。她还学会了以“尊敬而又强硬”的办法讲价:“我说昨天就是这个价。”

外国青年积极搞活动,我们也受感染

作为华南分部负责人,王昕息在多哈主要负责与其他国家青年交流。她说,外国青年给她的印象是“很有激情、积极主动”,跟中国青年主要抱“来学习、交流”的目的不同。

王昕息觉得,很多外国青年已经参加过很多次气候大会,非常有经验,会主动想办法发起各种活动,会上会抢着发言。“在会场的各个地方,你都能看到来自各国的年轻人聚在一起,想方设法搞活动,发起各种迷你辩论啊,创意活动啊。”她说。受此感染,她也冒出很多主意。说起自己想搞的活动,她几乎是如数家珍:建立中美青年对话平台、组织“世界末日”体验营……

大会的平等气氛也让王昕息印象深刻。大会开幕第一天的下午,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代表,搬开会议室的桌椅,在地上围成一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斯蒂安娜·菲格雷斯盘腿坐下加入到他们当中,与大家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当时她就坐在我旁边,大家随便问问题,气氛很随意。”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