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汶川县、北川县图书馆在大地震中蒙难,馆藏几乎损失殆尽。2011年,由“图书馆家园”计划召集人之一、中山大学图书馆馆长程焕文教授发起,一支由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师生、图书馆员工和博雅班学生组成的公益学习团队开赴汶川、北川,支援图书馆灾后重建工作,至今已在那里连续度过了两个暑假,取得了阶段性成功。
建起14个“农家书屋”示范点
继2011年暑假第一届汶川县、北川县图书馆灾后重建公益学习项目取得阶段性成功后,今年夏天,在汶川县图书馆陈红丽馆长和北川县图书馆李春馆长的邀请下,中山大学第二届汶川县、北川县图书馆灾后重建公益学习项目顺利展开。秉承“发扬博学与笃行之学风,传承智慧与服务之精神”的指导思想,带着“让震后大地重开知识之花”的使命,44名可爱的志愿者先后投入到了汶川县、北川县图书馆的志愿服务中。
汶川县图书馆灾后一直只由包括陈红丽馆长在内的4名工作人员勉强支撑。中山大学派出的学生志愿者一来就结成数个小分队深入汶川县11个乡镇,建立起14个“农家书屋”示范点。
志愿者们结合汶川县群众的需要,拓展读者服务,特别是为留守儿童量身打造的“缤纷暑期乐”活动,伴小朋友们度过了一个快乐又充实的暑假。志愿者还把与广州市图书馆合作的儿童绘本推介活动带到了汶川小朋友的身边,教孩子们做手工作品,办计算机培训班,搞游园会……这份付出亦得到回报,这些刚刚学会收发邮件的孩子至今还与志愿者保持着网上联络。
老教授伉俪填补图书馆空白
今年的汶川之行有两位老学者加盟——中山大学原信息管理系主任谭祥金教授和图书馆原馆长赵燕群教授伉俪,以古稀之龄亲赴汶川,帮助图书馆完成《民族文献分类主题词表》的编制工作。两位老教授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做了大量的“功课”:谭教授把两大本砖头厚的主题词表参考文献从广州带到汶川,赵教授也把在广东瑶族聚居地开展民族文献数字化时用到的大量辅助性资料带了过去。
两位老人以顽强的毅力和高度的热情连续工作了20多天,终于完成一份4.5万余字的《民族文献分类主题词表》。这份主题词表完全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专业分类表的技术要求编制,体例规范,是国内第一部面向基层民族图书馆的民族文献分类主题词表。
社区广场开办英语会话讲座
重建后的北川县图书馆因人员和经费相对充足,日常基础性业务相对顺畅。志愿者在协助开展日常服务之外,更着力于策划组织各种读者服务与文化传播活动。
志愿者为中老年人开设了电脑培训班,他们从开关机学起,浏览网页、听音乐、看视频、聊QQ。图书馆每天下午的少儿电影欣赏深受小朋友的喜爱。志愿者还把讲座办到社区广场,针对北川建立5A级景区的需要,讲座内容增加了英语会话与文明礼仪,吸引近百名居民学习。周末傍晚县城广场的露天电影展播,更是为小城平添不少欢笑。志愿者离开后,这些活动也作为北川县图书馆的特色活动长期开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