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广州日报】他率先改良白内障手术

稿件来源:广州日报2012-10-25第A20版 作者:任珊珊 编辑:蔡珊珊 发布日期:2012-10-25 阅读量:

“不要只想着个人,要先想着病人!为病人解决病困,是我们医生存在的意义!”

今天是我国眼科泰斗、华南眼科手术开拓者、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荣誉教授杜念祖的90岁生日。重阳节晚上,老人的几代学生共一百多人欢聚一堂,为他隆重庆祝九十华诞。在寿宴上,一群满头银发的岭南眼科精英像年轻追星族一样,手拿学生们为恩师义务编辑、出版的个人传记,围着恩师伉俪求签名。

寿宴上,有一幕场景令记者印象深刻: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站得笔直,大声告诫台下的学生们:“不要只想着个人,要先想着病人!为病人解决病困,是我们医生存在的意义!”

“医生不能坐在大城市里等待病人上门来医治,而应该设法把怕做手术怕花钱的病人,说服来接受治疗。否则他们就会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拖成不可挽回的疾病。”

眼科名师有多个“第一例”

杜念祖1922年生于广州一个儒医家庭,1941年考入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曾在台湾大学任助教,新中国成立前回到广州,在中山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工作,并与大学同学许香桂医生结婚,如今已庆祝过“钻石婚”。

在中山医学院院长柯麟的支持下,1953年,杜念祖创办了广州第一个眼耳鼻喉病区。1965年,陈耀真教授与毛文书教授创建中山眼科中心,杜念祖作为他们夫妇的得力助手,长期主持医疗工作,并担任副院长。

“杜念祖教授作为我国著名的角膜病专家,在国内创下了多个‘第一例’手术的纪录。”“广东眼库之父”陈家祺教授说,杜教授曾完成国内第一例玻璃体切割术,是治疗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先师。他曾三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在临床教学上更是功勋卓著,带出了陈家祺教授、著名眼肿瘤眼眶病专家庞友鉴教授等一批岭南眼科精英。如今,杜念祖教授学生的学生已成为广东乃至国内眼科的中坚力量。

白内障是最常见的眼病。新中国成立初期,病人只能等白内障成熟后才能做手术。然而,从视力受影响到白内障成熟,中间要经过很长时间,病人苦不堪言。杜念祖在国内率先完成白内障改良手术,不必等白内障成熟就能将浑浊的晶状体整个取出,让病人早日重见光明。这一手术在国内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造福患者至今。

创办医疗队送医下乡

学生们说,恩师行医最大的特点,是把穷苦病人放在心中。如今医学界通行的送白内障手术下乡,最早由他于1959年在国内倡议推行。这支国内最早的眼科医疗队,集科普、查盲、复明手术和培训为一体,定期到贫困山区,为穷苦病人送去光明,被广东省委命名为“乌兰牧骑”式医疗队,成为医疗界的学习楷模。

弟子龚向明教授记得,1966年初夏,杜教授带医疗队到湛江廉江查盲治盲。邻村一个老婆婆手术后出现眼部感染,杜教授连续几天到七八里外的农舍里给病人治疗。没多久,杜教授被急召回医院。临走时还叮嘱龚向明不要忘记给老婆婆换药。“老婆婆的儿子告诉我,杜教授临走时把身上的几斤粮食和钱都给了他们。”

五十多年后的今天,中山眼科中心推出白内障义诊,每周一至周五长期为六类患者免费做手术。薪火相传,他的学生们也深受老师的影响,经常会到农村为农民免费进行白内障手术。

“杜教授培养后辈毫不吝啬。”身为第二代弟子,林振德曾获杜教授传授白内障手术方法。他说,杜教授是一位伟大而无私的老师。当时,有的医院对进修医生在技术上有所保留,杜教授却对进修医生一视同仁,生怕他们没有学到真本领就回到基层,不能真正帮助病人。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