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深圳特区报】正道直行“医国”路

稿件来源:深圳特区报2012-10-16第D02版 作者:马立明 发布日期:2012-10-16 阅读量:

采访夏书章教授的地点,约定在他的办公室——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这是一座3层高的古色古香的小楼。学院对面的草坪上,摆放着近代名人如孙中山、康有为、梁启超等中国近代伟人的铜像。这些铜像形态各异,或低头沉思,或慷慨激昂。多少年来,夏书章教授从这片草坪边走过,在清末民初的巨子们身边走过。

采访夏书章教授的那天早上,广州下了入秋以来的第一场雨,中大校道上积满了水。记者致电夏老,建议让他在家里接受采访,或者等雨停后再出门。可夏老一再坚持:没关系,雨很快就停。记者难免担心,夏老不会冒雨前来吧?果然,在离约定时间还有半小时呢,雨幕中就出现了夏老的身影。93岁的老人撑着伞,冒着大雨、踩着积水,蹒跚而来!学院不少老师、学生亲眼目睹,现场说不清有多少人忘记了打伞,冒雨出门搀扶他。夏老衣服已经湿透,他却对记者和师生们大笑:“没所谓。”

定好的事情从不轻易更改,这个小细节,多少反映了夏老身上一股认真劲。多少年来,不管风吹雨打,潮起潮落,他“医国”的理念从来没有动摇过。擦了擦身上的雨水,夏老开始向记者讲述他的故事。

1. “国家有病,需要医治”

“人活着就要有志气。人而无志,不知其可也。”夏书章经常在课堂上说这句话。“但光有志气不行,心有天高,但能不能做?而且,山要爬,路要走,要落实到行上。”因此,夏书章有一句口头禅,就是三个A:Aim(志气)、Ability(能力)、Action(行动)。这三个“A”,既是他的人生智慧,也是他的人生轨迹。

1919年,夏书章出生在江苏高邮。他的童年,正是救亡运动风起云涌之年,也是中国内忧外患、任由列强欺凌之年。在他12岁时,9·18事件爆发,日军占领东北,群情激愤。夏书章深深地意识到,国家不够强大、政府太腐败,所以被外国人欺负。他特别提到,有一次听到外国人说“中国不是主权国家,只是一个地理名词”,这句话深深刺伤了他。

“国家有病,需要医治。”可是,如何医治?

当时他有一种朦胧的想法,就是要学习政治专业,当一位诊治国家之病的“医生”。“那是一种非常天真单纯的想法”,但可见夏书章的鸿鹄之志。

夏老告诉记者,他从小佩服孙中山。“孙中山真的是20世纪中国的三大伟人之一。外国人说他是中国的华盛顿,可他推翻了旧政权,华盛顿也不能跟他比啊。”孙中山一次又一次地发动革命,多少次胜利在望。他留下了一句话: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我欣赏《国语·晋语》中的一句话,叫‘上医医国,其次医人’。孙中山以前学医,后来搞政治,他是从‘医人’转为‘医国’。”

参加统考(入大学前的统一考试)的时候,夏书章选择了政治学专业,当年他18岁。他相信,在政治学领域中藏有医国之术。“我高中时成绩很好,没有选择热门的理工科,同学们都很不解。”“民族要复兴,国家要兴旺,就需要医治国家的医生。”说这句话的时候,93岁的老人右手握成一个拳头,很用力地打了出去。他一生都沿着这条路,可谓“正道直行”。

2. 千辛万苦求学路

夏老的求学经历,并没有他说的那么一帆风顺。

早年父亲病逝,家道中落,生活突然失去依靠。12岁高小毕业后,他不顾一切负笈远行,跑到离家几十里的扬州,考上名校扬州中学。可是,由于生活越来越困难,读了两年的初中,被迫辍学。夏书章只好找工作,赚一点学费,以获得继续受教育的机会。当时,他第一次走上讲台,担任初级小学代课教师,这位14岁的少年,成了学生口中的“小老师”。“当时南京有征文比赛,我一篇文章居然中了第三名,给我十块大洋,这是两个月伙食了。”后来,只上了两年初中的夏书章,以同等学力的资格,考上著名高中——南京一中。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夏书章的求学之路又一次被中断。

日寇侵入南京,夏书章与同学们连夜出逃,随后,日寇上演了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南京沦陷,兵荒马乱。夏书章先是暂居高邮,再是逃亡至乡下。但他的目标更加明确,在江苏省临时高中读完高三,一定要参加统考,继续学业,以寻找救亡图存之策。

在这一目标的引导下,夏书章冒险闯过沦陷区,只身闯到上海。当时一路都是日军哨岗,险象环生。幸好,夏书章一路抵达上海考场,并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心仪已久的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政治学系。不过,当时南京已经沦陷,中央大学已迁至重庆。夏书章再次长途跋涉,与几个同学结伴,从上海坐外国船到宁波,宁波上岸到金华,经上饶、衡阳、桂林、柳州、贵阳,再从贵阳走公路到重庆。“这条路非常辛苦,日军的飞机在头上轰炸,我们看见一路翻车的多得不得了,我们命大!哎呀,到了重庆,入学已经迟到了。”

当时,中央大学政治学系有三个门类,一是政治学理论,二是国际关系(外交学),三是行政管理学。值得一提的是,行政管理学刚刚从西方引进,并在中国少数几家高等院校开设课程。张金鉴教授(后赴台湾)在1935年撰写出版的《行政学之理论与实际》被认为是中国的第一本行政学著作。夏书章几经考虑,以为健全文官制度,便可以强国兴邦,于是选择了行政学方向,走上了“管理救国”之路。

在完成本科课程后,国民政府放开文科生留学,夏书章又获得了赴美留学的机会。1944年1月,夏书章先是申请上了芝加哥大学,可沿途至哈佛大学参观,不禁心动,遂将成绩单向哈佛大学申请,入读哈佛大学立陶公共管理研究生院。

就读期间,一个重大喜讯传来——日本投降矣!夏书章激动不已,“中国百废待兴,自己应该回国参加建设。”他放弃了继续留美学习机会,拿到MPA学位后毅然回国,准备报效国家。

3. 结缘中大65载

1946年,夏书章回国。可现实再次与他开了玩笑。

“管理救国”之梦遭受重挫。当时国民政府非常腐败,积重难返。“国民党当时不得人心,连资产阶级那套都不要的!他们搞的是真独裁!”夏老告诉记者。

行政管理是一门应用学科,如果不能派上用场,那这套学科又有什么价值呢?夏老并未在国民政府中谋得差事,夏老陷入苦闷之中。很快,夏老重新回到讲台之上。这一生注定与讲台结缘。现在看来,也未尝不是好事。

夏书章先是在江苏学院短期执教,1947年他接受了中山大学的邀请。这座以孙中山命名的学府,对自小崇拜孙先生的夏书章而言,是一个理想的去处。“为了培养革命和建设人才,当时孙中山办了两所学校。一个是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后来北伐所向披靡。另外一个就是亲手创办中山大学的前身广东大学,吸引了许多知名学者、教授,培养了一批新的知识分子,为建设新国家培养大批的人才,也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具有新观念的文官群体。”夏老告诉记者。尤其是他深感“革命尚未成功”,因此将讲台当成自己做贡献的地方。

从此,他再没有离开过这所大学,历经65载。期间,经历广州解放,三反五反,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在这里,他的学院被撤销,他也挨过批斗,他边学习边教授马列主义,他后来担任副校长,他发出行政管理专业重建第一声呐喊。一直至今,90多岁的他还活跃在讲台上。

4. 春 雷

夏书章曾以一句诗形容自己的人生轨迹:“生不逢时老逢时。”确实,他人生2/3时光,都是曲曲折折、起起伏伏。求学阶段,进退两难,九死一生,考验不断,好不容易学有所成,想报效国家,却不遂人意,学非所用,有志难伸。一直到花甲之年,本以为不受命运垂青,生平无用武之地。新的时机终于来到。

“中国出了邓小平。”夏老告诉记者。“他拨乱反正,非常了不起。”

1979年,邓小平在一次讲话中指出:“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也需要赶快补课”。这一声春雷,中国人文学科的知识分子们看到了希望。

“当时听到这个讲话非常高兴,因为从1952年开始学苏联,政治学、法学、社会学全部砍掉了。这个讲话后,我和一些研究政治学的老同志向中央提出恢复政治学研究的报告,全国建立了全国政治学会,当时是包括行政管理学科在内的大政治学。”

好消息接连不断。1979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夏老参加中国大学代表团,访问了美国。尤其是踏入哈佛大学的校门,令其感慨良多,想不到一别竟是30多年。哈佛大学的一些老朋友,一见面,惊讶地说:“你还活着,我们读香港的报纸,说你畏罪自杀了!”“哈哈,我为什么要死啊?”

随后,夏书章应聘为哈佛大学的客座教授,在美国进行为期一年的访问教学。这一年,他赶紧补上被文革耽搁的课程,了解到国际学术的最新动态。

5. 重 建

1982年1月29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引起不少学者注意的文章。

文章的标题,就是一句呼喊:“把行政学的研究提上日程是时候了”。全文2000多字,情真意切,条理分明,既见拳拳爱国热情,又见深厚的理论功底。文章的核心内容是,要搞现代化建设事业,“需要建立社会主义的行政学和行政法学”。不用说,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夏书章。

这一声呼吁,引起了全国学术界的热烈争论,打破了30年中国行政学的沉寂局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行政管理学?研究行政管理的学者们纷纷发表感言,彼此擦出了思想的火花。随着讨论的深入,思路越来越清晰:国家要强大,必须要重视管理。国家的一些问题,需要得到“治疗”。这与夏老当年“管理救国”的思路如出一辙。

那段时间,报上经常出现夏老的文章。不仅仅《人民日报》,还有《文汇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夏老趁热打铁:必须在行政管理领域进行拨乱反正。夏书章多次建言:“不能什么事都和资本主义对着干,认为资本主义国家有政治学和行政学,我们就取消。难道我们就不能有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和社会主义的行政管理学?”那段期间,对于社会中行政效率低下的现象,夏老更是针砭时弊,痛陈利害,人们赞他“正道直行、铮铮铁骨”。

同年4月,全国政治学第一期短训班开班,讲授行政学课程的,正是夏老。这期短训班由中国政治学会委托,在复旦大学举行,口号是“亮相、启蒙、播种”。这期短训班在中国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中赫赫有名,被称为“黄埔一期”。如今活跃在全国政治学和行政领域中的中坚分子,不少人就是当初的学员。

中国行政管理学的重建,一切都是从头开始。教学内容是什么?学科体系是什么?这些都需要明确。如果没有一本系统的教材,那中国的社会主义行政管理学,依然没有章法、各说各话。又是夏老挑起了这个重担。他以“黄埔一期”的讲稿为基础,协同黑龙江、吉林、山西、湖南四省社会科学院的科研人员,集思广益,终于有所成果。1985年,《行政管理学》出版。这本教材被誉为该学科的开山之作,为社会主义行政管理学打下了理论框架和实质内容。

自此,中国行政管理学重建、复兴的序幕已徐徐拉开。

6. “中国MPA之父”

“MPA”,一个很时髦的名词,常与MBA并驾齐驱,成为招生、就业上最热门的学科。可谁能想到,将这个时髦专业引入中国的,恰是夏书章教授。

其实,早在上个世纪40年代第一次留美时,夏书章已经拿到了MPA的学位。当时,MPA在美国也是个新事物,尽管学科内容很有针对性,但理论体系并不成熟。上世纪60-70年代,国外MPA理论取得了飞速发展,MPA教育在传统基础上,加入了公共事务、公共政策分析等课程。所幸的是,夏老在后来访美之时,重新补齐了落下的知识。在中国的社会主义行政管理渐有规模之际,夏书章开始思索,如何促成中国MPA的发展。

“公共管理实则是医国之术,经理人才和行政人才是一个国家得以迅速发展的两个轮子。”夏书章指出,“MBA和MPA无疑是打造这两个轮子的重要工具。”

2001年11月,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来说,这是重要的际遇,也是挑战。政府治理如何与国际接轨,需要培养大量现代政府管理人才。这时候,耄耋之年的夏老再次成为引入MPA教育的关键人物。由此,夏老又多了一个尊称,叫做中国“MPA之父”。

对此,夏老谦虚地表示,“我当年学的东西,现在内容有很大转变,知识是不断更新的,老一套已跟不上时代。MPA还大有可为!”

7. 活到老,学到老,教到老

现在,夏老平时在忙什么呢?

他依然活跃在教书育人的第一线。他的太太汪淑钧教授说,“他有很多活动,经常向外跑。”他不是去办公室看材料,就是到学而优书店看新书。书是夏老的一大爱好,客厅里三面墙都摆满了书柜。书挤到桌上,挤到过道的临时书架上还是放不下,就放在地上。如今,他依然给博士生、硕士生上课,为国家的发展、强大提供技术支持。很多同事形容他是“活到老、学到老、教到老、干到老。”

夏老现在是如何上课的?记者采访了他的博士生、目前在广东商学院任教的姚军老师。姚军接电话时正忙着外出,一听采访主题是关于夏老,立即停下脚步。

“夏老对我们非常严,每堂课之前都要我们做很多准备功课。我们不敢放松。”姚军说,“不要看他年纪大,他的内容比较新,每次上课都有新东西。对了,很多流行术语他都知道。比如,我们有一次聊起一本流行的官场小说《二号首长》,夏老说,他也知道。”

“夏老上课,时间拿捏得很准,经常下课铃一响,课刚好讲完。真是堪称一绝。”

夏老两袖清风,对世俗那一套很抗拒。姚军说,前几天是教师节,想请夏老吃饭,但夏老婉拒了。他说,“你毕业了没问题,没毕业就不要请我吃饭。”记者采访他的时候,给他带了一个果篮当“手信”。没想到他一再婉拒,但记者又不好拿回去,夏老就当场招呼学生、老师们过来分着吃了。

学术简历

夏书章1919年出生,中国当代行政学的主要奠基人,“中国MPA之父”。改革开放后率先呼吁重建行政管理学,重构中国行政管理学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重建中国行政管理学队伍。

历任中山大学校副教务长、副校长等职务。曾兼任中国政治学会第1-3届副会长、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政治管理类专业委员会主任等。获(世界)东部地区公共管理组织(EROPA)“杰出贡献”奖牌,中国老教授协会“老教授科教兴国奖”,享受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美国公共行政学会颁发的2006年度“国际公共管理杰出贡献奖”。

如今,93岁的夏书章还担任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名誉院长、教授、行政管理专业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科百家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行政管理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教授,中山大学行政法研究所名誉所长,兼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中国政治学会、中国老教授协会顾问,广东老教授协会名誉会长等。

夏书章著作甚多,独著、合著、主编学术著作和教科书近30种,发表300余篇学术论文。1995年以来先后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类奖项十多次,其主编的《行政管理学》被国家教委评为优秀教材一等奖。比较重要的有《管理·伦理·法理》(法律出版社,1984)、《高等教育管理学讲话》(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行政学新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6)、《香港行政管理》(光明日报出版社,1991)、《新加坡行(市)政管理》(中山大学出版社,1992)、《市政学引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 、《现代公共管理概论》(长春出版社,2000)。

夏老非常关心时事。他80多岁高龄开始学习操作电脑,并经常上网浏览文章。在与记者的谈话中,不时出现“希拉里访华”、“表哥”、“达沃斯论坛”、“钓鱼岛”、“广东精神”等新闻热词,可见夏老并未深藏于书斋,一直关注社会动态。在讲述自己故事的同时,夏老不忘针砭时弊,妙语连珠。

关键词 社会建设

挂牌、藕断丝连都是没有意义的

记者:对于中国社会建设,您有什么建议吗?

夏书章:公共管理政府是包不了的,现在讲的社会管理就是公共管理的领域,其实这一学科,英文应该叫Public Administration。之前英文翻译过来时,管理主要靠政府,被译作行政管理。而现在称“公共管理”,则是回归了该单词的英文本意。

社会团体和组织应该是名副其实的,能够真正做些事情的,起到一些作用,仅仅是挂个牌子没有多大意义,现在好多社会组织是挂牌子的。挂牌是没意义的。另外现在一些藕断丝连的现象,名义上是社会组织,实际上却要求它有个挂靠单位来主管。因此现在政府应该给社会组织松绑,把社会组织真正为公共服务的作用发挥好。

记者:现在很多社会组织的问题是,运作缺乏资金。这个问题怎样解决?

夏书章:应该开拓资金的来源,学习国外的经验,比如搞慈善、公益事业。另外中国有些自己的传统如守望相助、济危济困等等应该好好地传承下去。除此之外,对于一些公共组织如红十字会必须改革以增加公信力,有的是整顿的问题,有的是重新组建的问题。

关键词 社会诚信

让正气上升、邪气下降

记者:现在全社会正在打造社会主义商业诚信,您对此有什么看法?

夏书章:在社会诚信方面要有制度或者对策,要让不讲诚信的自吞苦果。在个人方面主要是加强诚信教育,在政府层面则是要兑现承诺,对于该办应办的事不要推三阻四找借口。

记者:对于社会盛行的“官场潜规则”,如何监管呢?

夏书章:潜规则往往是陋规,心照不宣,实际上这是很不好的现象,对社会风气有很坏的影响。对于有些政府部门存在着这样的规则,有些甚至是利益的交换。这些潜规则,实际上是由来已久的陋规,是历史的沉渣泛起,不是现在这个社会才出现的问题。在制度设计上对潜规则要有一个监督机制,不要让潜规则发展到猖狂的地步。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