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现代中药质量研究开发中心以其创新的科学研究令人瞩目。它是中山大学从事中药研究的专门机构,由该校生命科学院教授苏薇薇于2002年组建,是广州重要的现代化标志性工程。近期,在该中心成立10周年之际,记者采访了苏薇薇。
创新思维引领发展
广州现代中药质量研究开发中心致力于中药现代化研究。2002~2005年着重开展岭南特色中药指纹图谱研究,2006年联合广州医药工业研究所组建“华南创新中药研究开发与技术服务中心”,建立了包括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与药理活性筛选等技术在内的研发平台。
2010年联合香港中文大学等大学中医药研究机构组建“粤港澳创新中药研究开发国际合作平台”,在中药药效物质基础与作用机理研究、中药质量标准化及质量控制新模式研究、符合国际市场需求等方面开展合作。
2011年组建“岭南特色中药创新平台”,按照“实验室研究—中试放大—产业化应用—技术推广”的思路,突破一批制约中药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共性技术。
“中心从技术创新到技术服务,都是以独特的研究思路为框架的。”苏薇薇说。
苏薇薇作为国内最早开展中药化学模式识别与中药指纹图谱研究的人员之一,在中药质量控制方面有较高声誉。她指出两个与传统方法不同的研究思路。
一是对中药混合物整体进行实验。对中药这种“混合了的混合物”进行整体分析,指纹图谱分析是苏薇薇尝试多种分析方式之后发现最适合的一种,保证了中药质量研究的“均一性”和“可控性”。通过指纹图谱筛选找出起作用的中药成分,从而进行提取、分离和控制。这与传统分离成分再进行分析的方法相比,研究周期缩短,风险也降低,是单一到整体的方法革新和进步。
二是以安全性和药效为出发点,中药成分与药效结合的研究方法,与传统以成分为出发点的研究思路不同。
“把中药的整体分析、安全性和药效结合,是建立中心的最初定位。”苏薇薇如是介绍其创新思路,“通过整体分析,看哪些成分影响了安全性,有目的地尽可能除去或保留这个成分,而后制成片剂或胶囊,使病人服用更方便”。
10年创新成果丰硕
据介绍,该中心目前主要形成3个具有创新特色的研究方向:一是创新药物品种的研发,二是中药质量控制新模式与国际化研究,三是中药生产过程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
10年来,该中心在这几个研究方向上都取得了丰硕成果。创新药物品种研发上,对岭南特色中药进行生物活性筛选,通过有效部位的提取、分离以及相关的制剂学、药效、药理、毒理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近年来申报国家发明专利28项,15项获得专利授权,其中有多项实现了技术转让,成功实施产业化。
在中药质量控制上采取中药指纹图谱研究的新模式,已完成广东省和广州市联动的重大攻关课题“广东名优中成药指纹图谱的示范研究”及国家药典委员会下达的课题“田基黄注射液指纹图谱的研究”,有6项成果通过了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些成果解决了“中药质量标准化”的核心问题。指纹图谱研究成为中药质量评价和质量控制的新手段,也为中药打入国际市场提供了技术支撑。
在新药质量研究、质量标准制定及修订方面,该中心为企业提供30多项优质技术服务,全部通过审评,成为华南地区药品质量研究的重要技术平台。
以发展新模式创造社会价值
据介绍,该中心创新发展思路是以解决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服务社会实际需要为根本出发点,将中心放在“创新药物的研究开发、中药质量标准的制定与提高”上,做到“一个课题,提升一个产品;一个项目,孵育一个成果”,这种发展思路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广泛认可,其产业化带来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如化州化橘红药材发展有限公司从 2009 年开始,已连续3年应用了中山大学提供的“中药化橘红质量控制新模式技术”,监控公司GAP基地生产的化橘红的质量,推动了化橘红产业的发展,带动了 6000多户农民脱贫致富,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根据该公司最近的财务统计,最近3年累计利润 2.1亿元。
2006~2009年间,该中心与广东环球制药有限公司联合组建了“创新药物研究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创新药物研究开发基地”,与广州市医药工业研究所联合组建了“广州创新药物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与广州市花城制药厂联合组建了“创新重要研究开发产学研结合产业化基地”,建立了完善的创新中药研发平台、中药药效物质基础与作用机理研究平台、中药质量标准化国际化研究平台,为广东省医药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此外中心与匹兹堡大学、波士顿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建立了良好与稳固的合作关系。该中心已成为中山大学,乃至广东省最具活力的中药研发中心之一。苏薇薇说,中心未来的发展是要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中药研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