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三年级才最终确定自己的专业”,“专业必修课仅占本科课程的三成”……今年新入学的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新生们惊讶地发现,他们的本科学习经历将会有很多新变化,而这些变化正是岭南本科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记者翻阅岭南学院本科教学改革报告,发现此次改革不仅是课程的改变,整个育人体系都有所改革,其中很多举措走在全国高校前列。
通识课比例增加
专必课只占三成
此次岭南学院改革方案的核心是引入美国本科博雅教育的理念,提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平衡,本科一、二年级为通识教育阶段,课程侧重培养学生伦理思辨、写作沟通、科学思维等方面的能力;三、四年级主要为专业教育阶段,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从岭南学院提供的六个专业的专业课中自由选择,并据此最终确定自己的本科专业。
据了解,改革实施后,“中文写作与沟通”、“中华与世界文明史”、“正义与社会责任”和“中国与世界”等六门看似跟金融毫无关系的课程将成为学生们的通识必修课。而真正与专业相关的专业必修课将只保留9门(包括5门经济学核心课程和4门专业核心课程),这些课程只占本科阶段所有课程的三成左右。
分数段占比有规定
90分以上不超15%
目前,在国内大学,普遍存在考试成绩“通胀”的问题,有的一门选修人数百人的课程,有一半超过90分。
对此,岭南提出了一整套质量保障体系,岭南学院将对课程考试各个分数段的学生比例作出限制,例如,对于选课50人以上的课程,成绩分布指导标准为90分以上和70分以下的档次成绩分布比例均为10%±5%,80-90分和70-80分档次的成绩分布比例均为40%±5%。
根据规定,如果最终成绩分布超过允许的幅度范围,任课教师需要书面向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解释原因,教学指导委员会或者外部考官将对成绩进行复核,以复核的成绩为准。这一做法在国内还没有大学采用。
小班制首次引入
本科班也有导师
岭南学院从本届新生开始实行小班制,每个班不超过30人。与传统的做法完全不同,每个班配备一位资深教授担任班导师,以团队形式,共同探讨指导方案。该制度要求班导师每月至少与学生座谈一次,提前一个月和学生共同确定下一次座谈的形式和讨论的主题,并建议学生阅读相关书籍或论文,座谈时针对特定主题进行交流。座谈内容不拘一格,大至人格培养,小至经典著作阅读和讨论。
除了上述改革措施,岭南学院还将在国内首先引入外部考官制度,将聘请外校相同或相近专业的资深教授担任外部考官,针对学院的课程设置、授课内容、评价方式、评价结果、发展方向等进行全面的考核和评估,提出意见与建议,以此确保教学评价和学位授予的公开性和公正性。
此外,为了提升学生的全球视野和跨文化经历,岭南学院将为学生提供更多出国交流的机会,预计到2015年,50%以上的本科生都会有一学期以上的海外学习经历。同时,为了给所有学生提供均等的教育机会,岭南学院将设立专项国际交流基金,计划在三年内募集1000万元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