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南方日报】没有围墙的大学城有堵“隐形墙”

稿件来源:南方日报2012-08-21GC07版 作者:雷雨 毕嘉琪 朱媚 陈燕玲 发布日期:2012-08-23 阅读量:

近日,广州市市长陈建华表示,广州将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大手笔规划建设“广州教育城”。

据媒体透露,目前初步制定了花都、白云、增城、从化4个选址组团方案,拟按照近期、中期、远期三期进行规划,纳入8所高职院校、15所中职院校和8所技工院校。

一时间,一座聚集31所职业学校、人口近十万的教育新城跃然纸上。

在小谷围岛上建设起来的广州大学城,被公认为是“全国最好的大学城”。设想中,即将建设的“广州教育城”规模更大、用地更广。陈建华要求,“广州教育城”要收集和总结国内外各种教育集中区的建设经验和教训,统一建设公共实训中心、公共图书馆、公共后勤服务中心等。

十年前,广州大学城建设之初就宣称是“没有围墙的大学”,一个重要构想是“聚合”:实现硬件资源、师资及课程、信息网络等方面的“资源共享”。

十年后,广州再建“教育城”,广州大学城有哪些经验可供借鉴?近日,记者针对大学城资源共享问题进行实地走访,并挑选了课程、图书馆、一卡通这三个样本逐一调查。

广州教育城

更要探索体制改革

■专家观点

“广州教育城建设一定要避免大学城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广州市社科院研究员彭澎认为,拿各校资源共享来说,虽说大学城有图书通借、课程兼修、文体设施共用等设想,但实际上仍受制于各校的行政鸿沟,操作起来很难,“这涉及到学校体制改革,希望广州教育城在把学校集中起来的同时,探索体制改革,实现资源共享。”华南理工大学南校区管委会副主任叶伟雄也认为,跨校选课遭遇困境,与目前大学城内各高校关于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协调管理机制的想法不能统一有很大关系。

同时,彭澎建议,广州教育城建设,一定要把教师住宅考虑进去。他认为,可采取安居房和商品房结合的模式,并以此吸引师资更加积极地参与职业教育,消除师生无法交融的缺陷。此外,广州教育城建设中应考虑一定的产学研用地,选址一定要与产业园区靠近。这样最大的好处是,让学生在校学习的同时,能更好地参与校企合作和社会实践。

样本 课程

课程资源共享 层层阻碍难突围

说到师资及课程共享,不能不提到广州大学城高校互选课程系统。可是当记者实地走访一些学生,状况却不尽如人意。

“每年可以选的课都不一样,好少人选的。我认识的几乎没有人选。”广东外语外贸大学09级郑同学说道。广州大学09级的小王和华南师范大学09级的小张甚至反问:“跨校通选课?没有啊,不能选其他学校的课。”

记者登录广州大学城高校互选课程网站,在网页中发现了一则紧急停课通知:“由于选课人数没有达到开班人数(30人),华南理工大学停开2012—2013第一学期大学城互选课程《健康饮酒与酿酒技术》。”2012—2013年度第一学期即将开学,大学城中10所高校开设的互通课程只剩9门。

在走访中,记者发现,选报人数不足而被迫取消的课程不在少数。广州大学城高校互选课程开始于2007年,但当年开场即遇冷,77门互选课只有8门开课,另外69门胎死腹中,有报道称其直接原因是选课人数不够。当时选过课程的一名学生回忆,“有的高校只派出经验尚浅的老师去开课,名师和优势课程都有所保留”。因为对教学质量的疑虑以及对课程设置的不满,很多原有意选取他校课程的学生望而却步。

此外,不菲的费用也是让许多同学退缩的原因。据了解,大学城跨校选课的收费标准均依照省物价部门《关于广州大学城各高校跨学分互认学生修读计划外课程收费问题的通知》制定。比如,广州美术学院、星海音乐学院及其他高校艺术一类专业每学分240元,二类专业每学分190元,三类专业每学分145元。以选3门课计算,每门课2学分,就要为此缴付上千元的额外学费。

教师说法??老师课程多“分身乏术”

“大学城各学校之间还是有一定距离的,学生要到其他学校去上课,不管是经济成本还是时间成本都有点高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务处处长、招生办主任詹文都认为,现在各高校老师的课程较多,本来就有点分身乏术,如果再开设大学城内的跨校通选课,老师们精力难以顾及。再则,大学城里每个学校管理规定、政策不一致,学生没有积极性。对此,他建议完善学分认证协作机制,同时激励各高校老师的积极性,由老师到其他学校开课,而不是让学生跑到其他学校去听课。

样本 图书馆

图书馆难共享 各高校“各自为政”

高校图书馆与师资力量、实验设备并称为学校办学的三大支柱。对大学城来说,为实现“资源共享”的目标,各高校图书馆实行资源共建共享是必由之路。大学城内现有10所高校,每间高校都建有自己的图书馆,如果图书馆能够实现资源共享,这无疑能最大限度地节约成本,无论是老师还是同学都将受益匪浅。

广州大学城是否已成功实现了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呢?

记者来到小谷围岛北侧的中山大学图书馆,到门口却被保安拦了下来。“只有拿一卡通的中大学生才能进,外校学生不能进。”同样,拿着广州大学的一卡通,想进华师或者广工的图书馆也不可能。不仅图书馆进不去,连网上图书馆的电子数据库也很难互通。广外计算机专业读大三的小冯说,由于广外是外语类院校,信息技术方面的数据库资料少,“有时候为了写论文,只能拜托华工的同学帮忙‘偷’他们学校的电子资料。”

针对这种怪相,广州大学图书馆的卓毓荣老师就曾撰文表示,广州大学城内各学校图书馆自成一体,10所高校图书馆已建成,它们都“五脏俱全”。“问题是,各学校图书馆共建共享资源意愿淡薄,人员、设备和文献信息等资源,建设上单打独斗,使用上各自为政,优势互补不见踪影。”

广外一名老师告诉记者,针对广州大学城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状况,几年前广外学生曾做过问卷调查。在发放的600份问卷中,一共回收502份问卷,表示曾使用过别馆文献资源的只有30人,比例为5.97%,而从未利用过别馆文献资源的人数为472人,比例高达94.03%。

学校说法??问题出在“知识产权”上

“大学城图书馆难共享,问题出在‘知识产权’上。”中山大学校长助理、图书馆馆长程焕文解释,各校图书馆网址的IP地址不同,知识产权也不同,实现共享实际操作很难。尤其是数据库电子资源的购买与使用,均涉及知识产权问题,数据库商家不允许高校之间自由登录使用图书馆电子资源,因而目前大学城10所高校师生无法实现直接共享图书馆电子资源。

样本 一卡通

大学城一卡通几乎成“食堂通”

“在面积约18平方公里的小谷围岛上,学生只要持有大学城一卡通,不用带钱就可以轻轻松松消费。”几年前,大学城刚开城时,写在宣传手册上的这句话,曾让许多人印象深刻。

为了实现资源共享,当时的设计者煞费苦心,专门成立了广州大学城一卡通有限公司,大学城一卡通就是充当资源共享媒介的“身份证”。在广州大学城内的十所高校联网、全区通用,集饭卡、热水卡、羊城通、购物卡于一体。

大学城一卡通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发卡近35万张,分为教师卡、学生卡、临时卡、电子钱包卡。最庞大的交易数据是支付交易类,达到160万笔/日。

不过在学生眼中,这样的大学城一卡通却几乎成了“食堂通”。去年9月入学的华南理工大学研一新生小陈告诉记者,他本科也是在华工就读,此前的一卡通可以去每间学校饭堂吃饭,去超市刷卡,充网费和电费,还有羊城通功能,甚至还可以去租公共单车,“但去年入学新发到手的一卡通只能饭堂消费和热水扣费,完全不是一卡通,跟一般的学校饭卡没什么区别”,小陈抱怨。

据记者了解,现在大学城内各高校食堂都对外开放,部分学校(比如华师)会对外校学生收取15%的管理费。华南理工大学管委会副主任叶伟雄说:“华工食堂对外开放,大学城内所有学生在华工食堂消费的收费是一致的。”据数据统计,周边大学的学生到华工食堂消费每天能达到1000多人次。

部门回应??一卡通诸多服务涉及学校管理体制

大学城一卡通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一卡通公司有专门的结算中心,因此消费类交易只需在结算中心即可解决,但至于一卡通的其他服务比如图书馆等,涉及到各校的管理,难以统一协调。至于不能兼用羊城通,是由于羊城通公司卡片升级,新版一卡通的卡芯与其不兼容,“我们曾经与对方多次沟通过,但无法解决”。记者注意到,在大学城一卡通的介绍中,已注明“新一卡通不含羊城通功能”。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