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广州日报】我们需岭南小镇而非欧陆小镇

稿件来源:广州日报2012-08-31第A4版 作者:罗桦琳、肖桂来 发布日期:2012-08-31 阅读量:

由国务院参事室、中国社科院、中共广州市委以及中山大学共同主办的“2012广州论坛·新型城市化发展高峰论坛”今日在广州举行。昨天上午,广州高校多位专家学者汇聚中山大学,就各自的研究领域建言献策,为“广州论坛”预热。

陈春声 (中山大学常务副书记、副校长、教授)

广州论坛逐年升级

作为“广州论坛”的发起人之一,中山大学常务副书记、副校长、教授陈春声首先介绍了举办“广州论坛”的初衷。他表示,2009年,在广州市政府的决策咨询会上,很多专家提出,广州应该参照北京、上海的做法,也举办一个属于自己的论坛,吸纳海内外知名学者,共同为广州的城市发展出谋划策。此后,在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郑德涛的再次提议下,广州论坛在2010年正式诞生。

据介绍,第一届“广州论坛”主题是“广州建设世界名城”,于 2011年1月召开。2011年第二届“广州论坛”主题为“广州与世界”,把广州置于全球视野、国际脉络中进行讨论。前两届论坛主要围绕文化这一议题展开,彰显了广州深厚的文化积淀,也使广州市民对自己的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广州论坛正在逐年升级。”陈春声教授表示,“比起以往两届,今年论坛得到更多方面关注,规格更高。国务院参事室、中国社会科学院应广州政府邀请成为论坛主办方,一些国外知名专家,如哈佛荣誉教授杜维明等也将建言献策。”

徐俊忠 (广州大学副校长)

提升本土文化自信

在座谈开篇,广州大学副校长徐俊忠抛出“建立本土文化自信心”的命题。他直言,“广东很多地方想建‘欧陆小镇’,其实我们需要的不是‘欧陆小镇’而是‘岭南小镇’”。据此,徐俊忠表示,“在城市发展中,改革与开放过程中,我们失去了文化自觉与自信,城市发展要注重本土与世界、传统与现代的平衡”。

座谈中,徐俊忠教授表示,目前广州大学正发动一批学者对广州本土文化进行挖掘与保护,主要集中于几个方面:一是岭南舞蹈传承与保护;二是广州历史建筑的保护;三是岭南工艺的保护,例如广彩、广绣、榄雕等,实现“活态传承”;四是广州大典编撰与广州城市史的研究。

徐俊忠还惋惜地表示,“当下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陷入一种困境:古建筑可能在一片保护声中也消失了”。他表示,古建筑的保护要建立在对其文化意义、建筑材料、建筑工艺深入研究的基础之上,不能盲目去动,有些古建筑一动就没了。同时,对于粤剧保护与发展问题,徐俊忠认为粤剧的危机在于编剧等基础性人才的缺失。

董小麟 (广东外贸外语大学原副校长、教授)

要用“两条腿走路”

“新型城市化是一个系统工程,经济与文化则是新型城市的‘两条腿’”,广东外贸外语大学教授董小麟以简要语言概括了新型城市化的核心内容。“广州推动新型城市化道路要在经济与文化两方面发力”。

董小麟坦称,过去广州的经济在国内城市一直居于第三位,但目前压力越来越多。“要保持经济上的优势,首先需要克服一些经济结构上的薄弱环节,如创新力不足等问题。在企业创新方面,广州企业科研水平低于全国水平,广州市目前只有约6%的企业在搞科研。”他分析,一般来说,移民城市都比传统城市的创新力要强,即使在美国也一样。比如深圳,作为一个移民城市,其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均与广州有很大差别,在企业创新方面有着浓烈的竞争氛围,这正是广州所缺乏的。

许跃生 (广东省计算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山大学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教授)

注重合作与原创性

中山大学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教授许跃生认为,广州新型城市化之路要注重两个问题,即“原创性”与“团队合作”。

许跃生曾参加美国航天部科研项目子项目“超高音速飞行”研究。他表示,原创性是城市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在原创性方面,广州目前还是有差距。“同时,就我在团队合作中的经验而言,国内专家就个体而言不比外国差,但团队协调上仍有不足。”

许跃生还表示:“历史上城市的发展都是依山傍水,每个城市都有一条母亲河,现代城市发展则依赖于高性能的计算,以及高性能的信息技术,如果一个城市高性能信息平台建设好,对这个城市新型化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涂成林 (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

要有参与世界 城市竞争意识

作为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决策咨询”专家组成员,涂成林认为,新型城市化为广州要走的道路指明了方向。

涂成林教授认为,广州城市发展目前正在由追求量的增长转移到内涵提升上。“作为广东省会,广州应有‘首善’意识,广州是珠三角城市群的领先城市,它应有一种义务意识:带领、辐射珠三角城市发展。同时,作为全国唯一的省会国家中心城市,广州有代表国家参与世界城市竞争的责任与义务。”

“传统老城如何发展,世界上许多城市可以为广州提供经验。英国的曼彻斯特过去只是一个传统老工业城市,现在却成了‘创意之都’。伦敦东部原是贫穷落后的地方,现在也已经成为了创意新区。”

观点碰撞

高校企业难对接 SCI是问题所在?

回应:中大将做新尝试

记者:关于科技创新,广州目前遇到一个问题,科研资源高度集中在高校内,但企业却很缺乏。两者不能很好地衔接,主要问题出在哪?

许跃生:这存在两个方面原因,一是观念,二是体制。体制方面,目前大学的评价体制不鼓励教授去企业做小发明研究,这也是文化缺乏自信的表现。理工科方面,在SCI发表文章目前成为评价国内教授的一个重要评价体系。假如这一点不改变,我们的大学,我们原创新的研究是没有办法发展的。如果不能在SCI发文章,提不了职称,学者感到很没面子。我期待我们能有自己的衡量体系。

陈春声:目前中山大学正在做新的尝试,准备在SCI之外加入新的评价体系,为理工科的研究人员开拓更广阔的道路。SCI就如GDP,我们不能光靠它,但也不能完全不考虑,目前可以做的是提供更多的参考标准。

公共服务如何均等化

回应:社会应是橄榄形结构

记者:在经济形势不佳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董小麟:今年经济形势不好,这主要是国际因素造成的。另外,打个比方,广州市本土产生一百块财政收入的话,自己可以留着用的不到30块。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还是强调公共服务均等化,我觉得这是值得警醒的,我们不能搞未富先均等。我认为,广州这个城市仍然应该是以中等阶层为主,形成橄榄形的社会结构。想要城市经济增长有动力,首先要保证中产阶层能发展壮大。

涂成林:的确,广州的公共服务容量是有限的,如果既照顾本地户籍人口,又要满足外来人口的需求,财政上有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只能一方面增加公共服务设施,满足本地与外籍人口需求;另一方面通过政策倾斜,让企业在福利配套上做得更好。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