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报道:8月30日,在第三届“广州论坛?新型城市化发展高峰论坛”正式开幕前夕,来自中山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及广州大学五位本地学者汇聚一堂,从岭南文化、经济、历史、新兴技术、社会民生等角度,为即将于8月31日举行的第三届广州论坛进行预热。
从2010年提出的“广州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到2011年的“广州与世界”再到今年的“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广州论坛的论题一直紧扣着广州发展的命脉。作为广州论坛的创始人之一,中山大学副校长陈春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广州论坛探讨的结果除了给政府决策层参考外,更是改变了广州市民对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观念:“论坛的结果,除了送给广州市的决策部门做参考之外,它更重要的是借媒体向整个社会传播,从而影响市民关于城市建设和城市发展的观念。”
对于“新型城市化”这一新论题,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院长涂成林表示,这是广州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新型城市化,是基于广州对自身城市发展问题的自省,对广州城市定位的自觉,和对世界发展趋势的把握所提出的发展战略,具有其客观必然性。广州城市的发展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具体的问题,例如城市粗放型的发展、城市规模漫无目标的扩大,带来了很多城市问题和城市病。这种情况下,应该从以前追求‘量’的扩张,到追求‘质’的提升;从数量发展的层面,提高到内涵发展的层面。这些问题的解决,就是要从原来人口增量型的城市化,提升到结构转型的城市化。”
知名经济学学者、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董小麟则把文化与经济比作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的两条腿。他说,作为一个市,在其配置的资源和其操作空间有限的条件下,要在新型城市化中走出自己的特色,主要还是靠经济和文化。广州的经济结果有其薄弱的地方,缺乏创新力,没有合理的企业金字塔结构。
董小麟表示,广州产业结构调整,不能完全否认传统产业:“在走新型城市化道路过程当中,我们显然不能再唯GDP挂帅,但另一方面,不能不考虑经济容量的问题。广州的经济结构存在薄弱的地方,我们的创新力还比较弱,没有合理的企业金字塔结构,最后归结到产业结构问题上。调整产业结构,舆论导向不要把传统产业都一概否认,什么劳动密集型的一概否认。比如美国这个新兴国家,做不了法国大菜,也做不了中国菜,但它另辟蹊径,创出快餐文化,档次不高,但做的很大。所以广州不在于它的传统产业就要全盘否定,但必须改传统产业,去提升它,把它做出规模来,做到省外去,做到世界上去。”
第三届广州论坛将于8月31日正式开幕,届时将有来自海内外数十名知名专家学者参加,以全球视野关照广州城市发展,着眼于破解增长停滞和中等收入陷阱等难题,达成中国城市转型发展的“广州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