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徐少华(左三)到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慰问,左二为我校附属三院刘加军教授
“援疆是我人生征途上的又一个里程碑,我将会在这段人生旅途上留下我新的足迹…这段经历会积淀下我人生中珍贵的储蓄和财富,我自己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真谛也会在这段经历中体现出来…。我会在援疆工作中,团结各个民族的同事,更要战胜自己和各种面临的困难,我会不辱使命,圆满完成国家交给的援疆任务”。这是2011年初刘加军教授来喀什援疆时的肺腑之言,在援疆前他的研究生和留学生对他依依不舍。刘加军教授告诉他的研究生和留学生:“医生的职责就是治病救人,那里有病人需要,我们就要到那里去” 。
刘加军教授到喀什后,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邹小广院长对他十分关心,也非常信任他,让他全面负责血液科的工作,包括各种科室管理、临床诊疗规章制度等,还包括给喀什地区特殊疑难病人会诊(院外病人)。刘教授不负众望,在过去一年多的援疆工作中,刘加军教授真正实现了他的诺言,在喀什地区第一人民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受到了院领导的高度评价。由刘加军教授带领的血液科在南疆的知名度逐渐扩大,治愈率逐渐提高,2011年血液科被评为“最佳效益科室”、“药物使用最合理科室”以及“2011年度工会最佳先进集体”三项荣誉。
刘教授来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一年多的时间里,他每天都坚持在病房里,很多周末他都亲自到病房看望病人,自从上班那天开始,每天在病房里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为了不影响工作,为了能治好更多的病人,他把喀什第一人民医院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自从踏上了援疆的征途,他就感到了自己的责任重大,强烈的使命感促使刘教授以饱满的热情去对待和治疗每一位病人,刘教授很少有属于自己的空间,他的研究生和留学生答辩,他都没有亲自回广州去参加学生的毕业答辩会和毕业典礼,他的学生们特别是国外的留学生毕业回国前渴望和自己的导师再见一面,但是刘教授为了不影响援疆工作,他毅然坚守在自己的援疆岗位上,他相信尽管没能回广州和自己的学生再见上一面,尽管没能和国外的留学生留个纪念照,他相信他的研究生和留学生们都会理解他的。
喀什地区是以维吾尔族居住为主的地区,血液科95%以上的病人都是维吾尔族患者,有许多病人来院时生命危在旦夕。刘加军教授和同事针对每一个病人的实际病情,制订了周密的方案,经过积极的抢救治疗后,许多病人转危为安,病人病情逐渐好转,病人的治愈率逐渐提高。血液科病房多数病人来自农村,很多病人最后因为治病,连吃饭的钱都花光了,自己并不宽裕的刘加军教授慷慨解囊,他主动拿出一些自己的生活费给病人家属,刘教授还经常号召科里的同时奉献爱心,给病人捐款。刘加军教授告诉记者,医生这个职业并不是单独靠医疗技术给病人治病,很多时候医生对病人要有人文关怀,刘加军教授打了一个比如: “医生就像一座桥梁一样,桥梁的一边是人间,而桥梁的另外一边就是地狱,医生的职责就是要坚守在这座桥梁上,把病人从病魔的手中挽救回来,而要做到这些,不但要耐心细致、具有精湛的技术水平,同时还要鼓励病人同疾病做斗争”。刘教授的这个比如非常形象,的确,医生这个职业和其他的行业不一样,摄影师如果把一个人的样子照坏了,可以重新再照,而如果一个医生由于技术水平不高给病人误诊误治了,那么病人生命可能就没了。
来自喀什地区乌恰县的一位老人万金秀因为肠道息肉经常出现肠梗阻和便血住到了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外科病房,需要手术治疗才能根治,但是由于病人患有严重血小板和白细胞减少,暂时无法进行手术治疗,而且病人是Rh 阴性血(属稀有血型,俗称“熊猫血” ),患者腹痛严重,病情一天天加重,如果不立即手术,就会有生命危险,但手术后会严重出血和和感染,特别是当地血源紧张,一般的红细胞输注都比较困苦,更谈不上立即输注血小板治疗,这是外科手术的严重禁忌症。外科医生请刘加军主任会诊后,刘主任仔细查看了病人,并迅速做了骨髓等多项检查,然后刘加军教授根据检查结果立即制定了方案,给病人注射了能够短期内迅速提高血小板和白细胞的药物,一个星期后,患者的血小板和白细胞完全恢复了正常,外科医生给病人做了肠道息肉切除和肠道梗阻手术,病人手术后不仅没有严重出血,而且手术切口很快就痊愈了,病人及其家属非常感动,临出院时,患者让自己的孩子将一面写着“良医有情解病,神术无声除疾”字样的锦旗送给了刘加军教授。
无独有偶,来自麦盖提县博塔依拉克镇年仅18岁的孕妇黄梅,因为怀孕9个多月腹痛到喀什农三师医院住院治疗,医生诊断为妊娠高血压、胎盘早剥,给病人做了剖宫产手术,术后病人一直大出血,已经输了1600多毫升红细胞,但病人仍然低血压、尿血以及皮肤多处出血、全身青紫。通过农三师医院医务科与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医务科沟通后,邀请到了刘加军主任会诊,刘主任看完病人后考虑病人为产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多器官功能衰竭(脑缺血、肝脏、肾脏及心功能严重受损),此时,病人神智恍惚,全身多处出血不止,生命危在旦夕,刘主任和农三师医院的大夫进行短暂的交流后,很快制定了抢救治疗方案,并把病人立即转诊到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病房治疗,经过刘加军主任所在科室的精心治疗和护理人员的精心照料,一周后病人出血停止,各个内脏功能都恢复了正常。病人出院时孕妇的父亲送给了刘加军教授300元钱表示感谢,看着这位靠种地养家糊口的老农民,刘主任内心很不平静,他不但婉言谢绝了这位老农民的好意,还亲自送给老人100元路费,并把自己的电话号码告诉老人,如果有什么不适可以随时打电话,老人眼含着热泪不知说什么好…
刘加军教授告诉记者,作为医生,一定要有牢固的专业知识和诊治水平。在刘加军教授的带动下,血液科的医护人员都在努力学习业务,医护人员的水平提高了,血液科的学习氛围增强了,病人也越来越多。很多病人治愈了,出院时病人怀着感激之情,给刘加军教授和同事送来了锦旗,血液科病人知道了刘加军教授这个来自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援疆医生,他们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广东医生 “亚克西” (维语“好”的意思)。在刘加军教授和同事的共同努力下,血液科在南疆的知名度逐渐扩大,许多病人慕名而来。
今年5月份,广东省常务副省长、省委常委徐少华到喀什调研、看望援疆干部时,来到了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视察;徐副省长在喀什援疆总指挥李水华书记和喀什地委以及卫生系统很多领导的陪同下亲自到血液科病房慰问刘加军教授,并到病房看望了一位来自疏附县英吾斯坦乡的农村病人艾山尼亚孜,病人是一位62岁靠养羊为生患有严重营养不良性贫血的老农民,患者病情虽然已经稳定,但住院治疗已经花掉了一千多元,徐副省长立即拿出了1000元的慰问金送到了老人的手里,这位老人激动得双手颤抖,流着眼泪说共产党好,广东的援疆医生刘主任好,感谢广东的领导和医生,在场的人无不被感动…。随后,刘教授向徐副省长简要地汇报了自己来到喀什援疆后所开展的工作,得到了徐副省长的充分肯定和表扬,这是继去年广东省委常委、广东省省长朱小丹之后第二个来看望刘教授的广东省领导。
广东前方援疆指挥部的领导曾勉励广东援疆干部:“把援疆工作当作事业来追求,要坚持‘感情援疆’不留遗憾,我们要始终带着感情、带着激情、带着感恩之心把援疆工作做细做实。”刘加军教授带着深厚的感情来到喀什展开援疆工作,他在工作中践行着广东援疆指挥部的殷切希望,充满无限激情和感情将援疆事业越做越好。作为一名来自中山大学这样一所全国高等学校的医务工作者,他时刻牢记中山大学“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的优良传统,与科室的同事一起不断学习和钻研业务,同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开展一定的学术科研工作。在临床实践中,始终把病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一切以病人为中心,尽最大努力处理好各种医患关系。科室的医护人员告诉我们,刘加军主任从来不摆架子,他来到喀什后很快就和科室里各个民族的医护人员融洽到一起,他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搞好团结,提高血液科的整体医疗水平,服务各族人民,把喀什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这个年轻的科室发展壮大,使血液科的各项工作更上一个台阶;喀什是祖国的西部边陲,周边国家多,可以借着医院晋升三甲的机会,乘着国家援疆的东风,让喀什第一人民医院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喀什第一人民医院和血液科,也正是为了实现这些愿望,刘加军主任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践行着感情援疆、技术援疆这个光荣的使命,刘加军主任时刻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打造着广东医生这块品牌;当问及刘加军主任在喀什援疆工作及家庭等各方面有无困难时,刘加军教授说“因为援疆工作是一项神圣的使命,有中山大学作为自己坚强的后盾,有中山大学附属三院领导的支持,我会在喀什圆满完成自己的援疆工作,把我所学到的知识和临床经验传授给血液科的医护人员”。的确,刘加军教授说到也做到了,羊城喀什感情相连,刘教授舍小家,顾大家,在感情的天平上,他尽管欠家中自己的父母、妻儿太多,但在天平的另一端,他把无限的激情和温暖留给了喀什人民,把幸福和健康带给了他的第二故乡-喀什的父老乡亲们…
编者按:的确,记者多次采访时,都了解到刘加军教授在自己血液科的工作岗位上,时刻牢记自己是一位中山大学的医生和学者,在自己的实践中将自己援疆工作和敬业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相信刘加军教授在以后的援疆工作中会为喀什地区、甚至整个南疆地区的广大患者带来更大的福音。
附件:刘加军教授简介
刘加军,中山大学血液病研究所、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后,血液病学专家,研究生及留学生导师。从事内科血液学临床医疗工作20多年。多年来从事白血病细胞凋亡信号转导机制及血液肿瘤的分子靶向治疗研究。对各种贫血、出血性疾病及白血病有熟练的诊治能力。诊疗疾病包括血液病造血干细胞移植、白血病化疗、恶性淋巴瘤和多发性骨髓瘤等恶性血液疾病的治疗方案选择、贫血以及出血性疾病诊治等。各种原因不明贫血、原因不明长期发热以及淋巴结肿大的鉴别诊断和治疗。
现为欧洲肿瘤协会会员,美国血液学会会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会员,广州市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目前担任国际著名SCI杂志Anti-cancer Drugs 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审专家,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委评审专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技论文在线”优秀审稿专家及特邀通讯评审专家。2006年以来被美国Who's who in The Medicine and Health Care(世界医学与健康护理名人录)收录者。多次被 British Journal of Hematolog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Oncology等著名SCI杂志邀请为审稿人。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论文13篇。曾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自然科学基金4项。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研究基金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研究基金1项。截至到目前为止,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第一作者), 其中SCI收录20余篇。 2004年荣获中山大学附属三院优秀中青年医师奖。2006年荣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称号,2008-2009年被评为教育部科技论文在线优秀评审专家。是中山大学“千百十人才工程”培养对象。 2006年科研课题荣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 多年来发表的一系列研究成果被国际医学权威研究机构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Research 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