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一年前,利群阳光助学活动在广东筛选出最需要帮助的100名成绩优异的贫困毕业生,向其一次性资助5000元助学金。
近期,本报记者对部分受助学生进行了回访,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喜欢帮助别人,希望自己的大学生活更充实更有意义。
黎文信:要做医生多救人
来自梅州的男孩子黎文信是被访者之一。目前他就读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他的专业至少要读五年才毕业。
黎文信的父亲每月收入仅1000元,母亲帮人看档口。他读高中时,家里包括他在内有三个孩子在读书。“那时候真得很艰难!”大姐四年前考大学,几乎把家里的收入全用光了。二姐准备高考时,父亲只说了一句话:“千万不要报2B类的学校。”因为这一档的学校收费格外高些。去年轮到他考大学,为了攒学费,他打暑期工,帮人卖体育用品。
现在,大姐大学毕业上了班,虽然月收入只有2000元,但终究可以贴补家里。有了姐姐的支持,黎文信决定将来读研:“我要当个医生!”他说,将来做一个合格的医生,去帮助有需要的人。
易林桦:希望自己做得更好
“如果我理想的大学生活是10分,那么我过去一年的表现只能打3分,”在记者预约采访的过程中,易林桦一直在推拒,认为自己不能作为回访学生的代表。
同样来自梅州的这个男孩,是班里的副班长,平时做兼职为自己挣生活费。如果有这样的儿子,很多父母估计做梦都会笑出声,但他自己却认为,在大学里的表现应该好些再好些。
易林桦目前在中大就读交通工程专业。一上大学,他就竞选当上了副班长,而且主要负责文娱和生活这一块。他说,想担任这个职务,一方面是想锻炼自己,另一方面可以跟同学多接触。但是,琐事、杂事、班里同学遇到的各种困难,解决这些问题也占去了他大量的业余时间。
易林桦父亲早逝,家里有母亲和哥哥姐姐。母亲因身体不好,长年没有工作。哥姐都在老家,收入不高。为了不增加他们的负担,易林桦做家教、做兼职来解决自己的生活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