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广州5月24日电 第三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大赛总决赛近日在北京举行,中山大学继2011年荣获全国特等奖后再次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蝉联总决赛特等奖。中山大学校长许宁生在之前的媒体专访中曾提出,中山大学提倡“人心向学”,倡导全校人心向着教学、学生和学术。中大此次再捧大奖正展现了中大“人心向学”的风采。
第三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大赛由全国六大分赛区的初赛和北京的总决赛构成,共有115所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的高校参加本届竞赛,约占全国设置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90%,在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六大分区赛初赛选拔的基础上,共有42所高校进入了全国总决赛。
大赛特邀了7位全国著名的医学专家担任大赛督查,并组织了90多位高水平的裁判员以确保竞赛的公平、公正。设特等奖三名,一等奖五名,二等奖十二名,三等奖二十二名。作为教育部在全国推行的唯一的医学类竞赛项目,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代表了现今中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竞赛的最高水平。
本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大赛活动由教育部、卫生部联合主办,教育部临床教学研究中心承办。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说,本次大赛以“奉学道、尚医德、精医术、展风采”为主题,希望以多种方式,推动医学院校加强医德教育和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为培养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高素质医生打下坚实基础。
去年,中山大学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此次获奖也更让中大的学子们相信,要达致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需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前行。在此前的采访中,中山大学校长许宁生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追求卓越的过程,希望全校师生能够在这一目标下,不断地追求进步。他还提出,名校的本科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有面子,还要让其真正受益。
许宁生校长和同事们倡导“人心向学”。许宁生解读说,这里的“学”指的是教学、学生和学术,目的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和教师学术整体水平。“人心向学”是先从关心学生以及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入手,从整个管理体制到制度细节上作改进。大学不在“学”字上下功夫,将失去其存在的意义。
因此,中大今年的主要任务是让人心更向着本科教学,让学校的工作更向着学生的全面成长,提升本科教育质量整体水平,加大对学生工作各方面需求的投入。在许宁生看来,这是中山大学办学的根和魂。“没有优秀的本科教育,就不可能有一流的大学”。他和同事们希望的是,中大的毕业生能成为复合型人才,具有人文关怀、国际视野和领袖气质。
许宁生说,所谓复合型,就涉及到综合能力,而个人综合能力的培养不是走过场。所谓强调国际视野,目前中国大学里最关心的还是教师的学术交流,而中大的国际交流项目也注重学生的交换学习,不是简单地到海外考察旅行一下,而是要求至少在海外学习一个学期,要拿到学分。即学生要交换学习一个学期以上,修读课程并取得相应的学分,暑期学校和短期交流不算。今年能有10%的本科生有到海外交流学习的机会,这个比例还要提高。
“除了学生走出去,也要把好的教育方式引进来,合作办学能够发挥一些作用”,许宁生举例说,像中山大学的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现在是中山大学跟法方合作,法方的老师来中大教学,这套教育体系旨在按照国际标准,培养核工程技术、核电、核能领域需要的人才。中山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联合工程学院,目标也是创新工程教育,培育计算机科学领域的领袖人物,成为全球著名、中国领先的工程学院,引领工程教育的改革。
作为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里学科门类最齐全的高校,中大正寻求形成“学科高原”。许宁生透露,我们已经确定的规划,就是在这样一个多学科门类的基础上发展学科交叉融合,不管对于科学研究还是现实的社会问题,力求在一级学科的基础上发展综合性的研究,培养人才更是这样。
“最难的还在于,如何把本科学位变得金灿灿、沉甸甸的,就是说含金量要很高。一想到这个问题我心里就是沉甸甸的,我感觉我们这方面欠债太多。” 许宁生说,中山大学位于国家科教发展的边远地区,与北京等地相比,距离国家的行政中心比较远,在获取资讯和争取资源方面不具优势,教育教学环境还有待改善,而大学的整体发展水平与广东经济发展水平也不相适应,下一步学校将在稳定办学规模的基础上,强调内涵发展,努力提高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