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南方日报】广东支援上海核酸检测队返粤,队员包括中大附属医院多名医护人员

稿件来源:南方日报 2022-05-18 作者:钟哲 朱晓枫 黄锦辉 编辑:王冬梅 审核:夏瑛 发布日期:2022-05-19 阅读量:

18日下午,CZ3524航班在广州白云机场平稳落地。走下飞机,300名广东省支援上海核酸检测队队员进入了掌声与鲜花的海洋。

守“沪”英雄安全归来了!这是一支特别年轻、特别专业、特别能战斗的队伍,300名队员来自广东省17家省(部)属医院和19个地市的医疗机构,平均年龄不到34岁;他们都拥有丰富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经验,有多名队员曾是援鄂、援港的战士,其中副高以上职称有48人。

经过一个半月的持续奋战,广东队以快制快,始终与上海全社会站在一起,在看不见的隐匿战线上与病毒搏斗、赛跑。

当之无愧的援沪“王牌军”

4月3日深夜飞抵上海后,广东队300名队员就连夜开始了工作。

广东队增援的华大基因浦东火眼实验室,是一个临时搭建的实验室,由7个白色外观的负压硬气膜舱组成。作为支援该实验室的唯一队伍,广东队与华大的工作人员一起,针对实验室的操作流程、岗位配备人员、设备配备数量等方面进行合理调整,使实验室由原来日检测通量10万管、每小时近4200管,提升到创纪录的日检测通量13.2万管、每小时5500管。

“为了击败传播力极强的奥密克戎,我们在上海跑出了‘广东速度’。”广东支援上海核酸检测队总领队、党委书记,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学检验科副主任黄彬说,为了增加核酸检测的速度,队员们用人手拧盖子、加样本,为的就是比全自动的核酸提取仪更快一点。

简单的动作每小时要重复1000次以上,这对队员们而言是很大的考验。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检验科技师钟观清回忆,机械劳动让手套很容易磨损,为了增加安全性,队员们一般在内层戴一个实验室手套,外层再戴一个外科手套。

而广东队对口支援的千麦飞粤气膜实验室,每天核酸检测能力也从8万管跃升至20万管以上,还创下单日31.2万管的纪录。来自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的杜凌燕、刘鹏飞被安排在这里支援,面对长时间、高强度的加样操作,他们的手腕关节都吃不消了,却还咬牙贴上厚厚的膏药,在岗位上坚持。

截至5月16日24时,在43天的工作时间里,广东队共完成检测975万管,累计超4523万人次,几乎等同于把上海2500万常住人口筛查了两遍;日均完成检测近23万管,占各省援沪核酸检测能力的25%,是当之无愧的援沪“王牌军”和核心力量。

“为了让核酸结果早一刻呈现”

在实验室里,大批量的标本常在下午或晚上送达,队员们需要在下午6时出发,凌晨1时下班,或凌晨1时出发,到早上8时许才下班。“我们分大夜班、小夜班,生物钟都乱了,醒来时常反应不过来是下午还是晚上。”来自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的强永杰说。

“熬夜工作八九个小时,就是为了让核酸结果早一刻呈现,更快地通知到市民。”来自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的卓镇旭被分配在虹口方舱组,他和队员们每天在闷热的方舱实验室里穿着厚厚的防护服,使用移液器不断重复手工操作,完成配置试剂、核酸提取、核酸扩增等一系列检验工作,“看到上海的新增感染人数一天天下降,想到这些成绩里有我们的一份力量,心中就感到无比自豪。”

如果将实验室比作“排雷”基地,核酸检测人员便是基地里的侦察尖兵。可以说,战斗在前线的他们与新冠病毒的距离只有一套防护服。

抵沪后,广东队迅速成立了完整的院感监控体系。来自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检验科的许英是院感监控组副组长,她参与修订了广东援沪核酸检测队在沪生物安全操作手册,还组织各工作组的感控员进行新冠肺炎应急演练,针对队员在检测工作中,可能发生的生物安全事件,如防护服破损、防护口罩松脱等进行防护措施和处理流程的应急演练,因地制宜为队员筑起安全的屏障,为实现“零感染”目标保驾护航。

“从蓝袍到红袍再到如今的白色‘战袍’,我们最美的情侣装,都是国家发的。”来自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董兵和郭瑞琪都是“90后”医学博士,这次携手来到上海支援,但繁忙的工作让两人聚少离多。作为感控监督员的郭瑞琪常叮嘱男友:“注意安全,一定要做好个人防护。”而董兵会笑着回应:“有你这位称职的感控监督员在我身边,我放一百个心。”

“我一定会再到上海”

“疫情不退,我们不走”,是广东队的庄严承诺。

广东队全体队员主动要求战斗到最后一刻,是最后撤离上海的援沪医疗队之一,展现了“最美逆行者”风采,更实现了“零感染”的目标,为上海疫情防控作出了重要贡献。目前,上海全市16个区都已全面实现社会面清零,医疗队悬着的心也终于放下。

“有汗也有泪,有挫折也有收获,更多的是感恩和感动,从此在上海留下一份牵挂。”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领队贾会真深有感触。

在他们眼里,援沪既是责任,也是情怀。

5月17日,在上海支援的最后一天,医疗队特意安排队员们到外滩转转。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检验科主管技师王征去年曾到过外滩,回忆起当时的熙熙攘攘,她在心中许愿:“希望迷人的外滩早日恢复繁华,大家都能快一些回到正常生活。”

“抵达上海的时候,路上只有我们一支车队;最近看到车辆和行人逐渐多了起来,我们都感到很欣慰。”广州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清远市人民医院)分子诊断中心分子感染组组长刘艳枚说,“待到疫情平复,我一定会再到上海,尝尝当地的小吃。”


原标题:43天,975万管,4523万人次,这是广东队的援沪故事

原文链接: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205/18/c6506738.html?colID=0&firstColID=1374&appversion=7700&from=weChatMessage&date=Njk2ZjFkZWUtMmE2Ni00MzMyLThlNGQtZGYwZjg0MDNhOTM3&layer=3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