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光明日报】守护生命,无畏逆行!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援港、援沪医疗队分享抗疫故事

稿件来源:光明日报 2022-06-02 作者:吴春燕 编辑:王冬梅 审核:夏瑛 发布日期:2022-06-03 阅读量:

6月1日下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一院”)举行“守护生命,无畏逆行”援港、援沪医疗队抗疫分享会,回顾三个月以来逆行出征的抗疫之路,分享援港、援沪白衣战士的荣光故事,弘扬伟大抗疫精神,汲取奋进力量。

今年上半年,国家有号召,中山一院便挺在最前面,医院49名医疗队员分别奔赴香港、上海两大城市,经历了一场艰苦卓绝的特殊考验,他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在抗疫工作中创新方式方法,留下了中山一院的宝贵经验,贡献了广东抗疫智慧和力量。“每一次支援,都是磨炼自身意志,提升思想境界的最好历练。”中山一院党委书记骆腾寄望大家在抗疫工作中加深对自身专业的热爱,增强职业自豪感和医院归属感,为自己的人生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会上,中山一院医务处处长刘秋生介绍了援港、援沪医疗队情况,他指出,援港医疗队有三个特点:一是年纪轻,平均年龄32.6岁,其中年龄最小的是一名“00后”队员;二是职称结构合理,高、中、初级比例为1:2:4;三是实战经验丰富,援沪医疗队派出了重症医学科管向东主任、医学检验科黄彬副主任、余学高主管技师、何宇婷主管技师和钟鹏强技师,为上海疫情防控贡献了中山一院的智慧和力量。

“闻令而动,星夜驰援,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广东省支援上海核酸检测队领队、临时党委书记黄彬表示,通过狠抓党组组建设、核酸检测质量、院感防控体系、关心关爱队员四条主线,广东核酸检测队夜以继日,全力以赴,实现了检测产能从单日8万管提升至20万管以上,总检测量超过975万管的赫赫战绩,充分展现了广东速度和广东精神。

自今年2月19日起,中山一院派出三批共44名医疗专家、护理人员支援香港,其中,22人开展核酸采样工作,22人进入亚博馆开展新冠患者救治工作。队员们来自急诊科、神经科、重症医学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等科室,他们都是抗疫经验丰富的医疗救治、护理专家和一线业务骨干,部分队员还有援鄂的经验。

在援港抗疫中,核酸采样医疗队分三阶段开展工作,在马鞍山、元朗等采样点共完成核酸采集19742人次。在亚博馆,医疗队员为平均年龄超过80岁、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提供专业化、个性化、多学科的治疗服务,将护理温度融入医疗救治中,与香港同行建立了抗疫一线并肩作战的深厚友谊,出色完成了援港抗疫任务。

4月3日,根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安排,广东省第一时间组建支援上海核酸检测队,中山一院医学检验科副主任黄彬主任技师担任此次支援上海核酸检测队领队和临时党委书记,医学检验科余学高主管技师、何宇婷主管技师和钟鹏强技师随队支援。广东医疗队出发前即成立了临时党委,黄彬副主任作为临时党委书记,在飞机上就召开了一次特殊的党委会议,为上海战疫期间以党支部为核心、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提供了组织保障。援沪奋战46天,由黄彬副主任带领的广东省支援上海核酸检测队累计为8个第三方医学检验所的10个核酸检测实验室提供支援,实现了全队零感染,累计检测4523.3万人次,超过12省援沪核酸检测总能力的1/4,成为当仁不让的援沪王牌军和核心力量。

4月7日,中山一院重症医学科主任管向东教授奔赴上海支援,与全国重症专家一道指导上海新冠肺炎医疗救治相关工作。这也是管向东第13次出征。管向东主任援沪44天,对40多家上海市定点收治医院进行了救治指导,重点指导重型、危重型患者的巡查、会诊、抢救工作,总结提出营养支持、中医运用、俯卧位通气三个“良方”,对降低病亡率起到了显著作用,为上海重型、危重型患者救治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重要防线。

原标题:守护生命,无畏逆行!援港、援沪医疗队分享抗疫故事

原文链接:https://app.gmdaily.cn/as/opened/n/3a4e0306217c4003a88cbe48f92c54ed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