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三明,这座地处福建中部的小山城,曾因“三明医改”而备受瞩目,2021年国务院要求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三明医改经验。目前,三明市进入“医改再出发”的新阶段,来自广东医院的帮扶,正逐渐为三明医改补上医疗服务能力的“短板”。
去年8月30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与三明市人民政府、三明市第一医院达成合作共识,帮扶三明推进省级区域医疗中心高质量建设。如今,帮扶即将满1年,广东派出的帮扶力量为三明的医疗面貌带来哪些变化?
疑难重症上转率降幅36%
从2012年开始,三明市开展了医药、医疗、医保三医联动的公立医院改革,收到了显著成效。改革理顺了“三医”体制,解决了当地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但受制于医疗服务能力,群众得了大病重病,不少人都选择到福州、厦门去看病。
如何让百姓在家门口就看得好病?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成为“三明医改再出发”的迫切要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21年,三明市与中山一院建立了共建帮扶关系。中山一院派出了副院长朱庆棠挂职三明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三明市第一医院副院长。
一方面,中山一院派出名医到三明开诊,在三明市第一医院帮扶共建心内科、神经内科等7个重点学科;另一方面,通过“送下去、请上来”等方式,将中山一院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实现“中山一院—三明市第一医院—县总医院—乡镇卫生院”四级共享。
广东省委党校副教授、省医改专家库成员肖棣文认为,中山一院与三明市建立帮扶关系,正是要以优质医疗能力“补上短板”,让分级诊疗发挥更大效能。
朱庆棠介绍,帮扶近一年,三明当地在中山一院专家的指导下开展护理新技术10项,医疗新技术新项目20项,其中有2项填补福建省空白,12项填补三明市空白。与去年同期相比,三明市第一医院疑难重症上转率降幅达36%,肢体创伤修复和心血管介入手术基本实现了“零转诊”。
“中山一院专家的到来,让老百姓对三明的医疗水平更有信心。”三明市市长李春说。
“引进来带”与“送出去学”相结合
5月13日,一场跨越1000多公里的“云”上教学在粤闽两地开展。来自中山一院的眼科专家与三明市第一医院、沙县区总医院、尤溪县总医院、尤溪县新阳中心卫生院等机构的眼科医生,就角膜炎、白内障等眼疾治疗经验等进行学术交流。
“数据显示,三明当地研究生学历及以上医疗人才的占比不高,能力水平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肖棣文说,在这种情况下,引进“外援”是值得肯定的做法。当地通过“引进来带”与“送出去学”相结合,为医疗人才培养打通了“双渠道”。
一方面,三明通过专家驻点、柔性引进、名医工作室、科主任互访等形式,引进中山一院临床、管理专家73人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同时,三明市第一医院先后派出96名行政管理人员、临床科主任、护士长、中青年医生赴中山一院“组团式”进修学习。
三明市第一医院泌尿外科主治医师张发标是首批赴中山一院进修人员之一,几个月的学习让他眼界大开。“我在中山一院参与了多学科病例讨论,接触了以往只能在书中读到的罕见病例,让我收获颇丰。”张发标说。目前,三明市第一医院约40%的中层管理干部已经完成进修。
此外,中山一院还通过以研促教、以教促学的方式,助力打造良好的医学人才培养氛围。在中山一院的指导帮扶下,三明市第一医院实现福建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零的突破”,硕士研究生导师数量翻番。
帮扶经验可用于广东医共体建设
今年1月,广东印发了实施方案,对三明医改经验进行落地,其中就明确提出要加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绩效考核,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有序就医,逐步提高县域就诊率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率。
肖棣文认为,以中山一院帮扶为例,广东向三明毫无保留地提供医院管理、医疗技术、专科建设、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等一系列经验做法,“这样的模式,也可以用在广东的医联体、医共体建设中”。
其实,像中山一院帮扶三明市这样的“紧密型”“组团式”帮扶,已经在广东各地普遍推开——
去年起,依托高水平医院建设,广东省人民医院等5家高水平医院对粤东粤西粤北5家医院开展持续5年的“一对一”紧密型帮扶;目前,全省已组建74个城市医疗集团、428个专科联盟、121个远程医疗协作网;全省73家三甲公立医院“组团式”紧密型帮扶113家县级公立医院,推动粤东粤西粤北70个县实现县域医共体全覆盖……
来自广东各大三甲医院的高水平专家,下沉基层开展紧密帮扶已成为工作常态。
实地帮扶近一年,朱庆棠对三明医改深有体会。他说:“在三明医改的分级诊疗模式下,如何通过优质医疗服务赋能,去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可能就是国家希望我们探索的方向。”
原文链接:https://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2208/03/content_10028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