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南方日报】以青年优先发展理念推动粤港澳全面合作

稿件来源:南方日报 2022-08-12 第GC02版 作者:李善民 编辑:王冬梅 审核:夏瑛 发布日期:2022-08-13 阅读量:

高质量落实好《南沙方案》,是南沙最重要的使命和担当。当前,青年优先发展理念成为社会普遍共识,青年在推动城市发展中的生力军作用将更加凸显。南沙要通过打造青年科技创新的“梦想家园”、青年创新创业的“平台载体”、青年面向世界的“开放之城”,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注入南沙的“青春活力”。

创建青年科技创新的“梦想家园”

做好青年科技人才工作,充分激发青年人才活力,是大湾区加快建设全球创新高地的重要着力点。粤港澳合作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助推广东经济高速增长重要引擎,也将是助力南沙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富矿”。于南沙而言:一是用好用足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等港澳科技创新资源。围绕港科大(广州),建设国际化科学技术孵化中心、创新创业产业园和孵化器等载体,构建起“生态化+国际化+专业化”的环港科大科技创新产业带。二是打通港澳科技要素跨境流动面临体制机制障碍。充分发挥广州南沙粤港合作咨询委员会沟通协调作用,建立与港澳之间“软联通”机制,促进“双向交流”与深度融合。在此基础上,高标准建设香港科技园广州南沙孵化基地、华南技术转移中心等平台载体,成为对接港澳科技创新资源的“集线器(HUB)”,吸引港澳乃至全球科技创新资源。三是与港澳特区政府、企业联合设立粤港澳高科技产业园。粤港产业合作从“前店后厂”到大疆、商汤科技等知名企业的发展,已显示了“香港研发、湾区转化”这一合作模式的优势。南沙可与港澳在智能制造、数字经济、新能源和海洋产业等领域开展合作,借鉴中新苏州工业园等模式,与港澳特区政府采取联合出资设立粤港澳高科技产业园,配套《南沙方案》给予的15%企业所得税等优惠政策,实现香港“再工业化”和澳门产业多元化。南沙通过建设世界级的科技平台和产业平台,让更多青年科技人才施展抱负、成就梦想。

打造青年创新创业的“平台载体”

《南沙方案》提出到2025年青年创业就业合作水平进一步提升,教育、医疗等优质公共资源加速集聚,成为港澳青年安居乐业的新家园。根据《南沙区第七次人口普查公报》显示,南沙常住人口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偏低,高学历人口规模小成为未来制约南沙实现重大跨越和高质量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集聚“人气”,吸引高端人才,是南沙的当务之急。一是用高校和科研平台吸引人才。利用港科大(广州)、南沙科学城等建设契机,大力吸引国内外高端科技人才入驻。参考海南引进德国比勒费尔德应用科技大学和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的模式,吸引国外应用型大学来南沙合作办学或设立分校。二是实施吸引港澳青年的就业计划。南沙可与香港特区政府共同成立“内地就业创业计划”,不定期地向港澳青年推出就业岗位,实行更大规模的实习计划和交流交往计划,吸引港澳青年到内地就业。三是建设适宜青年发展的配套环境。教育医疗、生活娱乐等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较为落后仍然是南沙发展面临的短板。要下真功夫解决人才来南沙生活工作面临的痛点,筹建更多的港人子弟学校、国际学校、国际医院,构建起适宜青年人发展的社会环境及“儿童友好型”街区环境。南沙要成为港澳青年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重要载体,激励港澳青年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

共建青年参与国际交流的“开放门户”

《南沙方案》在国际航运物流、国际经济合作、国际交流交往等方面赋予了南沙一系列重大开放政策,这要求南沙以更大魄力、更高起点推进改革开放,建设青年人面向世界的“开放之城”“未来之城”。一方面,共建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群。南沙港内贸航线占比较高,国际航线主要以亚洲、非洲为主,欧美航线不足,港区吞吐能力虽然逐年增高,货值却不高。南沙可引入香港的战略投资者,实现与香港港、盐田港和南沙港资源更优配置,打造更高效的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群。另一方面,对标港澳自由港经贸规则体系,加强自贸试验区建设。南沙可充分发挥南沙作为自由贸易试验区先行先试作用,在航运管理体系和监管模式、商事登记与服务体系、专业服务领域、企业投资管理模式、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等方面探索适用港澳的经贸规则,成为更高水平、全面开放的“窗口”。落实《南沙方案》,将南沙打造成为衔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重要节点,也向世界展示中国全面扩大开放的决心。

(作者系中山大学副校长、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理事长)

原文链接:https://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2208/12/content_10029973.html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