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
梁小玲,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副主任、防盲治盲办公室主任
“好消息,广东医生又来玉树义诊了,阿爸的眼睛有希望了。”2022年8月8日凌晨五点,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玉树“光明行”眼科医疗队再次出发了,这是眼科中心连续第10年第11次远赴青海玉树开展医疗帮扶公益活动。
20000人次的眼睛体检、2005例白内障复明手术、近3000人次的免费验光配镜、眼底激光技术治疗培训……一串串扎实的数字,是医疗队过去十年如一日的耕耘和坚持。十年玉树“光明行”,医疗帮扶的内涵也在不断延伸和丰富,医疗队不仅“献血”,还“造血”——把发展式医疗帮扶送上高原,开创了多个“率先”。
连续十年第11次走进青海玉树
今年,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以下简称中山眼科中心)玉树“光明行”走进第十个年头。队员们再赴青海玉树,为当地眼健康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副主任、防盲治盲办公室主任梁小玲介绍,此次光明行活动,中山眼科中心选派了一支专业技术强、高原义诊经验丰富的17人医疗队,分别由白内障科、青光眼科、屈光与青少年近视防控科、防盲治盲办公室等多专科医护人员组成。
当天下午三点左右抵达后,队员们经过短暂适应休息后,便前往玉树八一医院布置义诊手术场地,检查组装相关仪器,制定义诊手术流程,为更多患者重获光明做着全方位准备。
井然有序的背后,是团队数年来积累和探索的结果。
连续十年,纵有高反,每年必去,玉树“光明行”医疗帮扶队克服多重困难,扎根高原,默默耕耘。梁小玲感慨,白天手术,晚上吸氧,是医疗队早已习惯的日常。据了解,在当地的全力配合下,在护理团队、后勤团队的通力协作下,医疗队曾在短短三天内完成了1160位群众的眼部义诊和186场白内障复明手术。
用实际行动诠释医者精神
“我终于可以像别的小朋友一样上学了。”江才,是玉树安冲乡的一个小男孩,从小失去了双亲,又因雷电意外导致双眼电击性白内障,他的生活彻底失去了色彩。2015年8月,中山眼科中心“光明行”医疗队给小江才做了小切口白内障摘除和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术后的小江才恢复光明并顺利入学读书。2017年,恢复视力的小江才带着自己挖的5条虫草要送给医疗队。
2022年,听闻广州的医疗队又来玉树了。正在放暑假的江才带着村里人帮忙准备的几条虫草赶来玉树八一医院,再次要送给帮助过他的人,并羞涩地告诉医疗队员他已经快要上初三了,成绩挺不错,他会努力实现自己当老师的梦想。
索措,是一位来自青海玉树的15岁藏族女孩,9岁时感染了角膜炎,因未曾得到妥善治疗,这一较常见的眼部疾病演变成严重的角膜葡萄肿。感光丧失、视力下降、眼球严重变形……因为眼睛的原因,索措一度变得自卑、寡言。
索措的生活在遇到“光明行”医疗队的那刻有了色彩。
2021年10月,中山眼科中心“光明行”医疗队发现了索措的严重眼疾。在获知索措家庭经济条件后,医疗队连同爱心人士为索措筹集捐款,小姑娘在家人陪同下来到广州中山眼科中心接受手术和治疗。装上义眼后,索措随即自信地和朋友视频分享生活。今年8月,听闻广州的医疗队来玉树了,装上义眼阳光自信的索措和家人早早等候,并将洁白的哈达送给医疗队表示最深的感谢。
江才和索措的经历是中山眼科中心十年玉树“光明行”的一个见证。对于医疗队今年的到来,玉树人民饱含期待,等待筛查的当地群众数量较往年更多。医疗队成员们也迅速进入状态,认真对待每一位眼病患者,全力做好每一台手术。
实际上,除了青海玉树,这些年中山眼科中心“光明行”医疗队的足迹还遍及广东连州、新疆喀什、西藏林芝、云南凤庆等地,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
“患者需要的地方,就是我们常在的地方”
中山眼科中心一直有着防盲治盲、医疗帮扶的文化底色。1983年,建立专职防盲治盲办公室,成立了一支专业、稳定的防盲队伍。从当年靠自行车、牛车驮着简易医疗器械下乡,到今天拥有先进设备奔赴全国各地甚至国外进行医疗帮扶,中山眼科中心始终致力于防盲治盲工作。
“患者需要的地方,就是我们常在的地方!”梁小玲表示,把光明播撒到需要的每一个角落,让更多的眼病患者可以看得见,这是她和团队一直坚持防盲帮扶的初心所在。
20年前在藏区看到的一幕场景,梁小玲至今记忆犹新。
2002年,梁小玲第一次踏上西藏牧区的土地,在一处流动毛毡里,一位当地老人静静坐着,侧耳收听身旁的收音机,听到有人走近的声音,老人抬头望着,睁着一双大大的黑眼睛,然而,她的瞳孔却是白白的,那是一双典型的重度白内障患者的双眼。“假如她能够接受白内障手术,她的生活就可以自理了,可以自由地行走,也可以和她的孙子享受天伦之乐。”这个场景给梁小玲带来极大的触动,激励着她一路前行。
“也是患者在教育着我们,我们应该履行自己医者的责任,多带给他们一些光明和爱。”1986年从中山医科大学(现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毕业后,梁小玲便留在附属眼科医院工作至今。从医36年,她见证着祖国医学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欢迎更多有志于医疗和眼健康事业的学子加入我们的行列。我们希望培养出更多优秀眼科人才,为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梁小玲说。
原文链接:https://www.gzdaily.cn/amucsite/pad/index.html?id=1910442#/detail/1910442?site4&columnI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