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治病救人,还要科研引领学科发展,研发新的治疗方案,开发新的药物,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肿瘤内科主任、中山大学肺癌首席专家张力教授带领团队在医学临床和科研领域不断探索。
众所周知,药物是肿瘤内科的武器,张力带领团队,依托国家抗肿瘤新药临床研究中心,让接近50%以上药物通过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临床试验得到上市批准;临床上,推动化学治疗和靶向治疗有机结合,解决患者麻烦;常怀同理心,坚持“治病”和“救人”双管齐下……他与团队践行初心使命,守护百姓健康。
用好国家级平台 超五成药物经科室临床试验上市
1964年,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成立,当时肿瘤内科是一个小组,可用药物不多,随着改革开放逐渐发展壮大,到2020年,药物选择的增多和治疗的专业化,开始肿瘤内科成立亚专科,目前诊疗病种拓展到淋巴瘤、消化道肿瘤、肺癌、乳腺癌、鼻咽癌、泌尿生殖肿瘤等。
“科室的发展离不开老一辈专家们的付出。”张力说,众所周知,抗肿瘤药物是肿瘤内科的武器,若药物跟不上,则治疗水平无论如何都是跟不上的。我刚入行时,只有手术、放疗、化疗,当时我们能够引入一个进口新药就欢欣鼓舞,而现在,随着改革开放,不但进口新药越来越多,还有很多国产抗肿瘤药物的出现。这些新药引入和研发,让我们肿瘤内科有了靶向治疗、免疫治疗这些新的治疗方法,为临床提供了更多治疗手段,很多患者因此获得长期生存。科技的巨大进展,给我国癌症患者带来了福音。
“可以说肿瘤内科进步依赖于抗肿瘤新药的临床试验,而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有一个非常值得骄傲的平台,就是国家抗肿瘤新药临床研究中心,目前这样的中心有一南一北有两家。我们中心的创始人是我国化疗界领军人管忠震教授,及科室一大批老教授,我们最早成立了原卫生部的抗肿瘤新药临床研究基地,后来创立了国家抗肿瘤新药临床研究中心,老前辈们留给我们的平台,让我们可以积极地投入到我国的抗肿瘤新药临床研究中。到现在为止不管是国产药物还是进口药物,接近50%以上药物,通过我们科室临床试验得到了上市批准,造福了广大癌症患者。”张力自豪地说:“最近这几年,很多包括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新药的上市都能看到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肿瘤内科医生们的身影,很多教授通过这些临床试验走向了世界舞台,这是老一辈也是目前整个肿瘤内科一直坚持的,把临床试验作为核心工作目标。除了服务百姓,我们更希望通过开展抗肿瘤新药临床试验,解决我国癌症患者治疗中尚未解决的一些难题。”
现在,无论是常规化学治疗、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治疗,还是新型化疗药物开发、一些细胞治疗等,都成为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肿瘤内科的优势。而作为最早成立,并独立运作一期临床试验病房,让科室有机会能够很早介入到早期的抗肿瘤药物的研发。
“从一个小基地到中心,再到临床研究部,机构不断完善,临床试验规模越来越大,成绩来之不易。”张力感慨:“因经验不足,最早研发抗肿瘤新药时很艰苦,经过不断努力,学习国际的先进经验和方法,我们也掌握了新药研发的规律开始自己牵头开展临床研究,逐渐有我国自主研发、自主知识产权的药物上市。不断摸索中,团队还关注我国特色肿瘤,致力于研发用于国外比较少见的鼻咽癌、肝癌、食管癌新药。”
团队科研路 治病救人双管齐下
“我一直把抗肿瘤治疗叫做‘治病’,对症支持治疗称为‘救人’,虽然有些恶性肿瘤治不好,但我们能通过对症支持治疗让病人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因此,‘治病’、‘救人’同样重要,应双管齐下。”张力带领团队从化疗、靶向治疗到免疫治疗有机结合,到在全国首先发起无痛病房,多年来开展的研究皆因心系患者。“晚期肺癌精准化治疗的创新与策略”,获得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一等奖。说起这项创新成果,张力表示,这个成果是整个团队近20年的科研积累。他介绍,患者进行化学治疗,因为毒性比较大,无法长期使用,靶向治疗的耐药性发生率比较高,于是将两种治疗方案进行有机结合,先对患者进行4疗程化疗,然后再用靶向治疗来维持治疗,采取取长补短的方式,患者的生存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张力团队还发现肿瘤的异质性可能是影响靶向治疗疗效的一个关键因素。肿瘤患者同时合并其他伴随突变,疗效较差。为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发起了多个Ⅲ期临床试验。把靶向治疗跟抗血管生成药联合起来,结果显示,跟单用靶向治疗比,患者的生存期也得到了明显改善。在新药上市方面,张力团队推动了国产恩沙替尼这个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ALK二代抑制剂获批上市;推动阿来替尼、BRAF抑制剂在我国获批。免疫治疗方面,张力牵头全国多中心临床试验,使得国产信迪利单抗在国内获批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线治疗。张力团队还带领全国同行开展了止吐药物的临床研究,使国外这方面最好的药物及时进入到我国市场。张力团队与国内的同行正在共同努力,使抗肿瘤新药能够尽快惠及中国患者。“其实大部分肿瘤都无法通过内科治疗根治,我们无法改变患者死亡的结局,但可以让他活得质量更好。我们在做抗肿瘤治疗的同时,对姑息支持治疗也非常重视。姑息治疗并不针对肿瘤,而是针对肿瘤相关的症状进行治疗。因此抗肿瘤治疗的‘治病’与支持治疗的‘救人’同样重要。”张力说:“我们团队在全国首先发起了无痛病房,无痛病房的推广造福了广大的晚期癌症病人,减少他们在生命终末期的痛苦。我觉得这对肿瘤患者来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治病救人 还要科研引导学科发展
“每一项临床试验、每一篇文章都是团队的成果,团队的每一个人在研究过程中都付出了很大努力,肿瘤领域临床研究水平的提高就是靠团队的努力。”张力多次强调团队的力量,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肿瘤内科,创造了许多国内领先,整个团队医生除了治病救人,还通过科研引领学科发展。
让医生术业有专攻,张力说,肿瘤学目前发展已经向亚专科方向发展,也就是说以前一个教授可以看所有的病,现在整个团队基本上是以疾病亚专科为中心的分工,优点是医生术业有专攻了,能够专心致志在某一领域从临床研究到基础研究钻深钻透。
同时,科室还为医生提供专科与专科之间互相学习的空间。
“我们科室还有一个比较好的优良传统,虽然亚专科分类了,分得很细,但在整个肿瘤内科,坚持每周三大内科总查房。目的是让专科与专科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了解不同亚专科进展。在亚专科发展的同时,还增加了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交流。”张力表示,目前《中肿内科大查房》已经开始向全国同行现场直播,我们的大查房已经成为了中肿内科的一个品牌,张教授半开玩笑地说,我们经常被模仿,但从来没有被超越。
“我们学科最早提出的核心业务是从普通患者常规诊治向临床试验转化,我们这样的研究型医院,要担起引导学科发展的责任,我们希望认真贯彻党中央的号召,大病不出县,把常规治疗的患者分流到基层和医联体,而我们主要是集中力量研发新的治疗方案,开发新的药物。肿瘤内科学科的发展需要一批人不断的地钻研探索,才会有新的指南或者新的治疗方法出现。”张力表示:“团队其实把精力更多的放到了研究型医院发展方向,绩效考核、科研奖励等都是倾向于临床试验和转化研究。团队就达成了一个共识,科室医生对科学研究或者说是临床研究和转化研究都有参与的愿望,医生们在治病的同时,也关注到了临床问题,一个个临床问题通过研究解决后,学科才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