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省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心血管病五科联合手术麻醉医学部团队奋战6小时,成功为一位主动脉夹层(Stanford A型)患者行急诊全主动脉弓置换术+象鼻支架植入术,解除了危及患者生命的巨型“炸弹”。
日前,56岁的患者冯叔突发持续胸痛,经检查提示患有主动脉夹层。由于主动脉夹层在发病后的48小时内,每过1小时死亡率增加1%,如不及时治疗,一旦主动脉夹层破裂引发大出血,将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及时的诊断和正确的外科手术处理是提高救治率的关键,而主动脉夹层手术是心血管外科手术中难度大、风险高的血管修补置换手术。
针对这种情况,医院医生决定为患者进行手术。随着患者胸骨被打开,医院心血管病中心主任、心血管病五科主任李刚教授发现患者有罕见的主动脉弓先天性解剖变异——牛角弓,属于弓部动脉瘤合并A型主动脉夹层。而“牛角弓”畸形的存在,容易使术中混淆左锁骨下动脉与降主动脉走行,大大提升了手术难度,对手术团队技术、团队配合协作、手术硬件设施要求极高。
面对此种难题,医院手术团队在心血管病五科、手术麻醉医学部和体外循环团队的默契配合下,李刚教授运用双侧脑灌注深低温停循环技术顺利拆除这颗复杂巨型“炸弹”,术中仅深低温停循环21分钟。术后,患者转至ICU,36小时就拔除了气管插管,现已转回普通病房。
在此次手术过程中,医院团队展现了自己高超的技术水平和能力,彰显出医院学科建设成效,足以说明医院能够为患者提供周到全面的医疗服务。特别是在手术过程中,医院团队采用了深低温停循环技术。
深低温停循环双侧脑灌注是一种降低机体、尤其是大脑耗氧的措施。即建立体外循环后,将机体中心温度降低至20-25℃,并停止体外循环的心肺支持,立即行双侧脑血管灌注,可为术者提供清晰无血视野的同时为患者提供充足脑氧含量;待完成心脏和大血管手术后,再重新恢复体外循环,以最大程度地保护患者脑部和全身组织器官,避免出现认知障碍。该技术常用于复杂心脏畸形的矫治和升主动脉、主动脉弓手术,通常安全停循环时间上限为60分钟。
牛型主动脉弓患者胸主动脉疾病发生率明显升高,发生主动脉夹层后,主动脉扩张速度明显增快。李刚教授提醒,该类疾病一般发生于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马凡综合征、大动脉炎、外伤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其典型症状为胸背部剧烈撕裂样疼感,有以上基础疾病的人群注意,如发生胸痛,要及时到具备治疗条件的正规医院就诊,以免误诊漏诊,酿成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