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广东卫生在线】商昌珍:勇闯禁区,为守护生命“肝胆相见”

稿件来源:广东卫生在线 2022-09-11 作者:岳超群 编辑:王冬梅 审核:夏瑛 发布日期:2022-09-12 阅读量:

一名48岁的缉毒警察躺在手术台上。经历过许多生死攸关的时刻,这一次,他的敌人是一个叫肝内胆管癌的“悍匪”。肿瘤不大,位置刁钻,潜伏在肝脏中部,且侵犯了肝中静脉。

肝脏手术是最容易出血的腹部手术,而肝中叶切除又是肝脏外科最具挑战性的手术之一,我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曾称其为“肝切除术的禁区”。这台手术需要闯过几个难关:解剖性切除肝中静脉、肝中叶;避免伤及肝左和肝右静脉,保留左右两侧剩余肝脏的出入血流和胆汁流出道完整,最大程度保留功能肝脏。挑战禁区,必须对肝脏解剖结构、血管走形烂熟于心,手术精度不差毫厘。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肝胆外科党支部书记、副主任商昌珍成为和他站在同一个战壕的战友。“我相信你。”在进手术室前,面对毒贩也凛然无惧的钢铁汉子不舍地望了一眼家人,投向商昌珍的目光里有着沉甸甸的分量。

一场腹腔镜下肝中叶切除术就此展开。超声刀缓慢移动,连薄如蝉翼的血管也一条条显露出来,通过结扎阻断为肿瘤供血的“粮道”,其后逐步切开肝脏,仔细确认血管分支走形,解剖性切除肝中静脉……

时间紧张地推进,最担心的情况都没有发生,放置好引流管,商昌珍长舒了一口气。窗外,3月的广州繁花盛开,木棉花如火,黄花风铃木似锦,为人民缉毒的英雄将继续拥有这一切。

给患者第二次生命

几个月后,缉毒警察重返工作岗位,一再感谢商昌珍给了他第二次生命。商昌珍则谦逊地笑称:“多么荣幸,我和缉毒英雄也算是‘肝胆相见’、并肩战斗过的战友了。”

类似的故事,在他身上还有许多。孙逸仙纪念医院的肝胆外科为国家重点专科,肝胆微创手术占比高达85%,是该领域国内技术领先的中心之一。作为科室绝对骨干,商昌珍在行业内颇有美誉,是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精准治疗委员会和肿瘤外科微创治疗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肝癌分会副主委。

肝胆微创手术和肝癌综合治疗,是商昌珍的两把杀手锏。每个月,他平均进行20台左右的肝胆手术,救治对象约80%都是肿瘤患者。

40多岁的石先生是一名肝癌晚期患者,一个13厘米的大肝癌侵犯门静脉右支,也被多家医院宣告了不可根治性手术切除——必须保留40%以上体积的肝脏才能确保人体安全,而如果直接手术切除肿瘤,他将仅剩下约30%的无肿瘤左肝。在广州工作的女儿多方打听,获知了商昌珍“养肝救人”的事迹,跨越千里将父亲从福建接来广州。

“我们先进行4个周期的综合治疗,用靶向免疫药物及介入治疗,让肿瘤缩小,然后再进行微创手术。”商昌珍和对方沟通治疗方案,石先生一片灰寂的眼里重新燃起亮光。三个月后,肿瘤缩小到了4.5厘米,大血管内的癌栓也消失了,腹腔镜下肝叶切除后,石先生转危为安。

据统计,有六七成的肝癌患者确诊时已经是中晚期,按照传统诊疗模式,他们中的大部分已经失去手术机会,生命进入倒计时。现在,这个禁咒在商昌珍手下被频频打破。

杀手锏的炼成,和他读硕士和博士时的导师、全国著名肝胆外科专家、英国皇家外科学院院士陈亚进教授言传身教息息相关。90年代起,陈亚进便开始涉足微创手术,商昌珍在求学阶段接受了系统、优质的训练,工作后更是一路深耕,用15年时间淬炼出了“一把好刀”。

陈亚进带给他的不只是技术,更有思维。

商昌珍清楚地记得,9年前,自己还是一名青年医生时,跟着老师做过一台“和阎王爷抢命”9小时的手术。那是一名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术后一个多星期突然大出血,开腹后发现腹腔粘连极为严重,出血点在最底部,止血钳、电凝缝扎都无济于事。

“粘连是我近20年学习和工作中见过最严重的,根本没办法手术分离,只能看到中间有一个小洞,就像一口井不断往外冒血。”他回忆,常用的止血器械根本探不到井底,陈亚进灵机一动,用腹腔镜器械伸入,在摄像头的指引下一点点“绣花”,终于成功止血。

“能救命就是好办法。”这件事给了商昌珍很大启发,此后在临床中,他十分注重开拓思维、灵学活用,屡次在绝境中寻出一线生机。救了石先生生命的肝癌综合治疗方案,就是在紧盯学术前沿动态和药物研发进展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和完善的结果。

“他是把手术当成艺术品在打磨,对每一个病例也都认真对待。”同事形容,在商昌珍身上,他们看到了工匠精神。

手术工匠的“推销员”之路

这名手术室里的“工匠”,不只是自己深研技术,更无私地将肝胆微创手术的理念和技巧分享给全国同道,还热心做起“推销员”。

“相较于传统的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快,有助于肿瘤患者及时接受靶向、免疫等辅助治疗,预防肿瘤复发转移。”商昌珍直言,节省下的一两周宝贵时间,对有些患者的预后可能就是天壤之别,“在肝癌越来越多发,致死率在恶性肿瘤中已经高居第二位的当下,推广精准肝胆治疗相当必要和紧迫。”

“推销员”的手机备忘录有一页密密麻麻的行程表,今年已经列了100余项,都是省内外各处讲课、参加学术会议和论坛的记录,如果不是受疫情影响,这个清单会更长。

手术演示是商昌珍“推销”的核心方式。

一例高难度复杂肝癌邀请商昌珍会诊。进手术室前,他先结合三维影像重建模型解说病例分析和手术思路,又细致介绍了如何在腹腔镜下根据肿瘤位置及血管分布完成解剖性切除。做足基础功课后,才和当地医生走进手术室,过程中对每一个手术细节、步骤都进行讲解,及时回答提问,让大家充分感受操作要点。

这样的会诊“推销”之路,延伸至省内的深圳、汕头、汕尾、中山、佛山,广西钦州、江西赣州等华南多个地市。

不仅如此,他还赶上了直播的热潮,协助老师陈亚进定期统筹组织全科室直播手术演示教学,不管多忙,也保持着每两三个月至少一场的频率,细致分享自己15年积累下来的微创手术解剖性肝切除的各种经验。

“商教授的讲解清楚明白,而且特别注重关键细节,一台手术做下来受益匪浅。”这是进修同行对其手术演示的高频评价。

作为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肝胆胰微创专业委员会的发起人之一,他定期组织肝胆疾病诊治交流和健康科普活动,还参与了肝胆肿瘤诊治领域多项共识的制定和执笔工作,发布多项肝胆疾病微创治疗的诊治策略等,为普及腹腔镜技术,让肝癌患者更好地保留肝功能、改善预后和提高生活质量而奔走发力。

心大的“傻爸”和心细的商医生

而今,手术过去了一年半,石先生早已返回职场,前不久还专门来找商昌珍复诊,恢复情况良好。

“受疫情影响,跨省出行不方便,我建议他就在当地医院复查,但是他一定要过来,说见不到我心里不踏实。”提起这,商昌珍有些无奈,又为患者对自己的信赖而高兴。这样不怕折腾的患者并不少,江西、海南、广西、湖南等地都有。

信赖源于高度的负责和耐心,他经常被患者形容为“细心的商医生”。在商昌珍团队有个不成文的惯例:管理的每一个病人都有商昌珍或其团队成员的电话,方便及时沟通病情。

“患者任何一点不舒服肯定是有原因的,医生一定要尽力帮助患者解除病痛。”老师陈亚进耳提面命的这句话,被商昌珍视为金科玉律,并躬行实践。

49岁的刘女士因为胰腺占位,接受了腹腔镜下胰腺体尾部切除手术,7天后顺利出院,但隔了2天,夜里突然腹部胀痛、出冷汗、心慌。“是不是晚饭吃多了的缘故?”她电话咨询商昌珍。

他没有忽略这个患者自身都没有太当一回事的不适,而是让她立即去医院。挂断电话,商昌珍赶紧联系值班同事:“考虑迟发性出血的可能,做好上腹部增强CT、血管造影和验血的准备。”

刘女士到达后,立即接受了急诊检查,果然是术后出血导致的腹腔积血,引发了休克前期改变。商昌珍立即为其手术止血。

“商教授总是能从蛛丝马迹中发现问题。”同事对此深表佩服,“更难得的是,他并没有因为经验丰富就放松警惕,这么多年一直坚持每天两次查房,有时遇到病情极严重的患者还会在医院过夜。”

细心的商医生也收获了许多患者的温暖。他的门诊量居全科室第二名,每个月总能收到锦旗和感谢信,有的患者康复后仍常年送上节日祝福,有的患者走完生命最后一程,家属还会发信息和他道别。

“商教授您好,我母亲已于前日离世。本来已经被多家医院告知仅有3个月生存期,谢谢您的手术,让她多活了几年。这对我们一家人很重要,弥补了诸多遗憾。”一名患者家属发来的最后致谢,也是这个群体共同的心声。

同事和患者眼中特别细心的商医生,在儿子眼中却是一个“有点心大的爸爸”。9岁开始,他便习惯独自坐出租车去上培训班、户外活动,周末也是如此。他们家还有个“老古董”——固定电话。到出门的点,儿子打电话告知爸爸或妈妈,等约好车,夫妻俩再回电话给儿子,他再到家门口等候。采访这天下午,同样的情况又上演了。

这次,送达目的地后,网约车司机给商昌珍打了个电话告知。“太感谢您了,您太有心了!”商昌珍对着电话那头一再致谢,挂断电话,笑得有些赧然,“也是有点担心的,但是给小孩子手机又担心他沉迷。”

“双医家庭的孩子早当家。”儿子曾经一本正经地感慨。

“其实小时候,我不理解爸爸,我觉得他根本不关心我和妹妹,每天就知道加班,还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傻爸’。”儿子坦言。

现在,儿子12岁了,态度早转了一百八十度,开始崇拜爸爸,时不时翻看他的医学书籍,还爱缠着他讲治病救人的故事。“我以后也会成为一名医生。”有一天,儿子突然很认真地告诉他。

不过,从小到大,小家伙有个感觉一直没变:“爸爸放一天假,我们家就像过节!”

爱操心的学生、老师和老党员

听到儿子的形容,商昌珍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

这些年,工作中的他确实一直超长待机。每天7点出门上班,基本没有在7点前下过班,遇到复杂的大手术,经常就会工作十五六个小时。周末几乎没有过双休,各种法定假日也塞满手术、会议、讲座、备课等,一年最长的假期就是春节时的四五天,但也常往病房跑。

有着这股拼劲儿的商昌珍一路都是学霸。考研时是全院外科第一名,研二时又以拔尖的成绩成为科室唯一直博的研究生。2005年,他还作为研究团队的第一成员,协助老师陈亚进拿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当时科研方法掌握还不够,就下死功夫,大量学习和综述相关研究进展,有用的都先记下来,抄了厚厚6本笔记。”

这种认真的劲头也打动了陈亚进,他勉励弟子:“小商啊,继续努力吧,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这句话带给一个毛头小伙的感动和激励,商昌珍现在依然清晰地记得。受其影响,在带教的过程中,他很讲究正向鼓励。“每一次课题组会,老师都全程参与,实验中遇到问题也抽丝剥茧启发我们思考,找出有效的解决方案。”研究生形容他是“爱操心的商老师”,给他贴了几个关键标签:和蔼可亲、耐心细致、循循善诱。

这样的教学方式也带来了优良的效果,他带的一位博士后入站第一年就成功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资助。

不只带教学生时爱操心,作为科室的党支部书记,在抓党建工作时也是如此。他强调党建与业务的融合,力求让党组织生活和党员活动言之有物、行之有效,促进医德医风医术的提升。

2020年2月,在新冠疫情袭来不久,广州血库医疗用血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肝胆外科通过周密的术前检查和评估,筛选出适合零输血手术治疗的肿瘤患者,为他们安全实施限期手术。商昌珍还组织开展了一场特殊的党员活动——号召科室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无偿献血,并动员亲属加入,用实际行动积极参与抗疫。

“虽然才40岁出头,但其实我是一名老党员,1999年就入党了。”商昌珍说,这也砥砺他用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遇事多操心、谋事多用心、做事多上心、处事多诚心,与人为善,高度敬业。

17年过去,曾被老师认定为“金子”的青涩少年,已经成长为护佑健康的妙手仁医,与患者“肝胆相见”,闯过一个个禁区。金子发光了,“医”路向前,照亮着更多人的生命之路。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r0JPcvmmqzdY1ZGmrPbeLQ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