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光明日报】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全力打造5小时卒中救治时间圈

稿件来源:光明日报 2022-09-26 作者:吴春燕 编辑:王冬梅 审核:夏瑛 发布日期:2022-09-26 阅读量:

9月23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三院)举行卒中中心联盟会议暨多学科协作会议。记者从会上获悉,为促进卒中病人治疗的规范化,提高对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疾病的救治能力,中山三院在原有卒中绿色通道的基础上对本院卒中中心进行了系统架构建设,联合广东近60家医疗单位,牵头成立了卒中中心联盟,全力打造广东省范围内5小时卒中救治时间圈,最大限度挽救患者生命、减轻患者痛苦,为降低卒中病死率、致残率贡献力量。

脑卒中(俗称“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通常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即脑梗死)和出血性脑卒中(即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两大类。脑卒中是我国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头号杀手”,可导致肢体瘫痪、言语障碍、吞咽障碍、吞咽困难、认知障碍、精神抑郁等症状,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以及经济负担重的特点。

据介绍,在2017年2月公布的中国卒中疾病负担的横断面调查研究显示:据2012-2013年的统计数据,年龄标准化的患病率、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1114.8/100000人、246.8/100000人年和114.8/100000人年。卒中发病和患病病例中,缺血性卒中占69.6%和77.8%。据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中国目前约有1800万脑卒中患者,每年新发脑卒中180万人,每年死于中风的患者约达150万。随着生活方式发生的巨变,心脑血管疾病迅猛攀升,其中脑血管病已经超过肿瘤和冠心病,在全国死亡、致残疾病中名列第一位,目前,发病率仍以接近每年9%的速度上升。中国卒中的负担仍非常重。

中山三院神经内科首席专家胡学强教授表示,“静脉溶栓治疗和血管内取栓治疗是有效恢复血管再通的方法,是否能实现,到院时间则是最重要的因素。”从首先发现病人异常症状或病人最后一次正常开始计算时间:( 1)起病3小时、4.5小时、6小时内符合条件的患者均可考虑静脉溶栓治疗,但“时间就是大脑”,要争取尽早接受溶栓治疗;( 2)起病6小时、6-16小时、16-24小时内符合条件的患者可以考虑血管取栓治疗,尽管时间较静脉溶栓时间延长,但不要延误到院时间,早治疗早获益,能在6小时内治疗的,不要拖延到16~24小时;( 3)即使发现时起病时间已超过6小时(静脉溶栓时间窗)或24小时(血管取栓时间窗),仍强烈建议病人以最快速度到医院完成治疗及评估。因此,越早到达医院,越早接受治疗,拯救越多的脑细胞,是脑卒中早期治疗的重点。

中山三院神经内科主任陆正齐教授表示,脑卒中的防治工作强调二级预防的重要性。医生在治疗本次卒中的同时,就对下一次卒中的复发进行有效的干预。如果这些措施预防得好,大量的病人可以少发病,即使发病也不会那么严重和凶险。我们国家很多病人往往是吃了一段时间药以后,各种原因自行停药断药现象普遍,依从性比较低。作为一个医生,除了本身要救治病人以外,更大的任务还是对广大群众健康的科普宣教,让他们做好预防,按医嘱治疗。擅自停药,或者是乱求医、乱服药,特别是相信电视的广告和不正确宣传,都是不可取的。作为医疗改革的重要内容,国家卫健委在全国推广双向转诊制、社区医院“首诊制”,鼓励“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手术在医院,术后护理在社区”。对于脑卒中来说,需要“急救在医院,康复到社区”,这样才方便病人去做长期、规范的康复训练。

正因如此,卒中联盟应运而生。卒中联盟可通过加强各单位内的沟通协作,在完善脑卒中综合诊疗管理模式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卒中联盟还可实现多种卒中防治管理模式:包括构建脑卒中全程管理服务模式:院前急救、院内治疗、院外康复、基层健康管理;建立脑卒中防治体系:高危疾病防治、急性期住院诊疗、恢复期康复指导、稳定期健康教育及痊愈后跟踪随访等;双向转诊、上下联动、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的脑卒中分级诊疗模式。

原文链接:https://app.gmdaily.cn/as/opened/n/8ca5e1fb9346438fb423048caaa0c51d

更多报道:

【羊城晚报】学会了可救命!医生专家:“BE FAST”口诀教你快速识别“中风”

https://ycpai.ycwb.com/amucsite/template10/#/newsDetail/120643/41067187.html?isShare=true

【新快报】广东约60家医疗单位成立卒中中心联盟

https://www.xkb.com.cn/article_712712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