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人民日报】中山眼科中心牵头研发的全国首个眼表“黑痣”智能诊断系统上线

稿件来源:人民日报 2022-10-18 编辑:王冬梅 审核:夏瑛 发布日期:2022-10-19 阅读量:

日前,由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副主任林浩添课题组牵头联合多家单位,依托“天河二号”开发的基于智能手机的“眼表黑色肿物”智能诊断系统——微信小程序“粤睛晶”正式上线,患者只需上传一张照片即可了解眼表肿物情况。这是中山眼科中心和国家超算广州中心深度合作,以建设“超眼”为宏伟蓝图在人工智能眼科诊疗方面所取得的又一标志性成果。

专家介绍,长在眼睛表面的黑斑,最常见的类型就是良性的色素痣了。但除此之外,眼睛表面也可能长一些恶性肿物,如恶性黑色素瘤和色素基底细胞癌,将不同的肿物区分开来十分重要。这些长在眼睛表面的恶性肿瘤虽然是罕见病,但外观上却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即使是经验丰富的专业医生,也需要借助裂隙灯显微镜等检查才能将其初步区分开来,普通人则很容易被恶性的肿物所迷惑,认为是痣,从而错失最佳治疗时机。

数字赋能新型罕见病诊疗模式

“四处求医,无从就医”是罕见病人面临的最大困境,据报道大约有42%的罕见病患者表示曾被误诊过。“眼表黑色肿物”智能诊断系统旨在使用信息化手段赋能传统医疗行业可以帮助打消医生、病人、医院等各参与者之间的信息壁垒,最大化地推动新型罕见病诊疗模式发展。

眼表色素性肿瘤涉及多专业学科知识,林浩添教授研究团队牵头自主研发了基于深度学习的智能诊疗系统,该系统共纳入全国四个省份、六家医院的色素性眼表肿物图像数据及相关临床信息,初步实现了专家经验的数字化。

“粤睛晶”微信小程序,实现了专业裂隙灯图像到智能手机的迁移,进一步了打破医院和家庭的空间限制。“粤睛晶”小程序兼具诊断、科普、转诊功能,构建了诊疗闭环,同时其设计的拍摄方法学习成本低,相较于随手拍照的图像质量有明显提升,在优化的智能手机测试集上良恶性分类AUC高达0.967。

超算创新应用硕果累累

研究团队此次上线的小程序依托广州超级大脑“天河二号”做算力支撑,在计算、网络和存储等方面制定了高可靠系统技术方案,同时广州超算为研究提供7×24小时系统监控和运维服务,保障了线上模型的高速响应,有力提高了项目工程的整体运行效率。

林浩添研究团队使用超算、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技术,依托“天河二号”成功建立了多项医学人工智能技术和智能医疗设备,实现了多个“从0到1”的创新突破:

完成了全球首个AI医生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使探索人工智能临床转化和落地应用标准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相关研究成果以封面文章发表在柳叶刀子刊《EClinicalMedicine》;

研发出全球首个通过眼部影像筛诊肝胆疾病的技术及评估系统。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Lancet Digital Health》,开启了智慧医疗和健康管理的新时代;

研发成果Visionome技术能够打通不同疾病学科的数据异质性壁垒,还研发了可针对多种眼前段疾病,进行多区域识别和分类的裂隙灯图像智能评估系统,成果发表于《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致盲眼病数字智能化诊疗技术体系的创研和应用”成果,荣获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广州超算作为中山大学的重大平台,为研究团队的各项工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计算支撑。”林浩添介绍,“使用超算几年来,团队得益于‘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系统自主研发的优势,一方面保护了医学数据安全,另一方面有效加速了智能诊治研发的信息化发展。未来,我们将依托超算围绕‘超眼’蓝图,为建设‘健康中国2030’目标做出更多突破性成果。”

原标题:“人工智能+眼科诊疗”再获突破,全国首个眼表“黑痣”智能诊断系统上线

原文链接:https://wap.peopleapp.com/article/6896367/6759365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