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十年来,随着患病率不断上升,孤独症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根据2022年美国疾控中心最新调查数据,孤独症患病率已达1/44,其病因更是被列入世界百大科学问题。
11月23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主任、教授邹小兵的《孤独症与脑科学》一课在线上开讲,围绕近年来备受重视的“孤独症”话题展开。自11月2日起,中山三院脑病中心在中山大学开设《脑科学与脑疾病》通识课程,从医学专业角度普及脑科学相关知识。
精神障碍常与孤独症共存
“班上有个同学上课总是顶撞老师,偶尔还会走出教室,而且他好像不怎么听也能学会老师讲的知识。”“我只是碰了一下他用筷子搭好的模型,他就对我大发脾气。”在学生时代,许多人都遇到过这样“奇怪”的同学,而他们很可能就患有孤独症谱系障碍(ASD)。
在常人看来,这些“奇怪”的表现似是一种缺陷,但有一部分孤独症人士因此取得非凡成就。比如他们虽在社交中受挫,却有更多时间钻研自己喜爱的科学知识;一些孤独症儿童利用自身出色的机械记忆优势,三岁就能全文背诵《三字经》;更有甚者拥有绝对音感,分分钟谱写动听的乐曲。
邹小兵介绍,孤独症患者共同的表现有社会交往障碍、狭隘兴趣和重复刻板行为,并伴有一些感觉异常。但作为“谱系”障碍疾病,孤独症具有丰富的神经多样性,从严重残障到绝世天才,每一个孤独症患者都各有特点。
值得关注的是,孤独症人士常常同时患有各种精神障碍,如抑郁症、强迫症等,严重者可能导致残疾甚至死亡。近年来,孤独症患者因精神障碍带来严重后果的社会事件频发,呼吁各界力量共同参与到关爱孤独症的事业中,是目前亟须努力开展的重要工作。
理解孤独症需要更广泛的社会参与
邹小兵认为,孤独症孩子最需要的就是理解和尊重。面对孤独症孩子就诊时的“奇怪”举动,医生应站在患儿和家属的角度,细致观察和记录患儿的言行,走进其内心世界,在接纳的基础上展开诊疗。对于家长的焦虑,医生可以通过列举有杰出贡献的孤独症人士实例等方式,指导家长发现和培养孩子的特殊爱好,并将其转化为优势能力,鼓励家长对孩子的未来充满希望。
1999年,邹小兵牵头创立中山三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成为我国首个儿童发育行为障碍性疾病专业诊疗机构、发育行为儿童科学研究和教学基地,在多年的诊疗实践中不断完善诊治、咨询及教育训练体系。作为教学基地,中山三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积极加强从业人才培养,推动儿童发育行为专业发展和诊疗水平提升。
在邹小兵的带领下,中山三院儿童发育行为专家团队还提出了孤独症教育干预三原则和结构化社交行为干预BSR模式,让家长更了解孤独症孩子的相处和教育方式,改善患儿行为,提高家庭生活质量。
由于部分人群对孤独症的认识不足,孤独症孩子在迈向校园和社会时难免面对被污名化、欺凌和劝退的困境。邹小兵号召青年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之余,积极投身宣传发展特殊教育与融合教育的事业,在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让孤独症孩子和家庭感受到更多理解与尊重,获得更多温暖和帮助。
原标题:孤独症可能遇上抑郁症!他们还需要更多的理解
更多报道:
【南方都市报】邹小兵中大开讲《自闭症与脑科学》 脑科学通识课进大学
【广州日报】自闭症孩子最需要这十个字!邹小兵线上开讲脑科学通识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