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托管广州市黄埔方舱医疗队员、儿科护士李晓娜
2022年11月25日 周五
奋战在黄埔方舱医院已满24个昼夜。从11月1日晚作为第四批支援黄埔方舱的人员进驻方舱至今,每一天都在忙碌的工作中度过。从支援市八医院到支援海南,再到这次进驻黄埔方舱,我们这支集合了内、外、妇、儿、心理的医疗队,若有战,召必回,一路走南闯北,作为“刀刃”,多次与新冠病毒正面交锋。我们是彼此的战友,也是彼此的“定心丸”。
11月12日中午,我在方舱工作的第12天,照往日一般先进行交接班,上一班同事在跟我们从患者的病情、生活和心理,各方面交班,事无巨细。儿科护士出身的我一听到交班说到“小旺(代名)的妈妈因为发烧没有力气照顾她,孩子这几天都没怎么吃饭,可能需要我们帮助”,脑海中亮起了红灯。对于小朋友而言,如果几天不怎么吃东西又发烧的话有可能引起电解质失调。
迅速接完班,我们的护理组长立即联系小朋友的妈妈,得知她急需帮助。“你是儿科护士,我们三个人一起去巡视病房,顺便给小旺喂一下饭,你还能再观察一下这个小朋友的病情”。组长说。
我们达到病房的时候,小旺的妈妈因为高烧躺在床上,旁边的小旺拿着平板电脑看似专注地看着动画片,实则小眼睛一直偷偷在观察我们,而桌面上是打开了包装没动了两口的饭。我们先查看了正在发烧的小旺的妈妈一些情况,测量了生命体征,然后再蹲下来问了一句:“小旺,护士姐姐喂你吃点东西好不好?”三岁多的小姑娘因为生活环境的变化,加之妈妈生病,对我们充满了戒备心,对我们的询问没有任何表示。观察到她的防备之后,我换了一种方式问她:“小朋友,妈妈说你不好好吃饭,特地叫大白姐姐们来喂你吃饭。妈妈现在生病了,需要你吃饱饭帮她打怪兽。”小姑娘果然抬头看着我们点了点头。
在儿科病房工作,我们偶尔也需要临时充当小朋友的“临时妈妈”。虽然我的工作经验只有三年多,但喂饭这项“技术活”对于我而言并不陌生。挑选了饭盒里面小朋友们相对会喜欢的菜,将鸡腿肉弄成小块,我小心翼翼地喂给小旺吃。一口菜一口饭一口汤,她虽然吃得很慢,但也吃了不少。
为了哄小朋友吃饭,边喂饭我边问小朋友喜欢吃什么菜,喝什么牛奶,很意外听到小姑娘很小声地说了一句:“旺仔牛奶!”我就说了一句:“那大白姐姐明天给你带牛奶好不好?”听到有额外的牛奶喝,小旺的眼睛瞬间亮了,大声说:“好!”
第二天上班的时候专门给小旺带了牛奶,敲房门进去的时候小旺小朋友一看到我,便冲她妈妈说:“昨天那个大白姐姐。”我惊喜地问她:“你怎么知道是我?”小朋友可能看到我手里的牛奶,立马害羞得不说话了,但我心里明白,此时此刻不说话和昨天的不说话是不一样的。
从事儿科工作,一直很感激病房碰到的每一位患儿,小朋友表达情感与成年人相比更简单纯粹。虽然我不知道小旺是怎么发现一模一样“外包装”下的我和其他大白姐姐的区别,但我更愿意去相信这是昨天的筷子连通了两颗心。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句话出现在学生时代各个演讲比赛的赛场。此时此刻,与写在演讲稿上相比,我们更愿意用行动践行这句话。
原标题:方舱日记⑪ | 妈妈发烧乏力,我们为宝宝喂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