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羊城晚报】许来源:附属口腔医院在城中村“扫楼”

稿件来源:羊城晚报 2022-11-26 作者:林清清 通讯员:李雅伦 吕雅杰 编辑:王冬梅 审核:满意 发布日期:2022-11-27 阅读量:

在海珠封控区的城中村“扫楼”,面广、量大,地形不熟悉,对体力考验大,怎么“扫”?

“我们‘包楼到人’!”进驻海珠封控区支援核酸采样已经7天的许来源,作为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驻点支援海珠封控区应急突击队队长,在进驻一周后,在日记中记下了自己和队友的扫楼点滴。

据悉,本轮疫情发生以来,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派出多支应急突击队多线作战。截至11月25日20时,已累计派出医护人员3400余人次,深入广州番禺、荔湾、海珠、白云等区,采样量约150万人次。其中,派驻海珠区封控区域的支援医护人员30人,目前已连续作战8天。

讲述人:许来源

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驻点支援海珠封控区应急突击队队长

2022年11月24日,夜,雨

我叫许来源,是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麻醉手术室的一名男护士,今天是我进驻海珠封控区支援核酸采样的第7天。

现在是夜晚10点,复盘完今天的工作情况,整理好明天的任务清单,过去一周扫楼采样的场景我的脑海里冒了出来……

初入封控区!“包楼到人”

刚开始进驻,大家对封控区里面的情况一无所知,需要我们主动作为——和社区沟通扫楼楼栋布局和目标人数,根据平面图精准分配任务“包楼到人”,手把手教会合作志愿者如何扫码登记……

每个队员都化身能工巧匠“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自制绑带将物资随身携带,恨不得将身体各个部位都用上:

一袋用来存放核酸采样物资,里面有采样棉签、样本保存液、乳胶手套等;一袋用来存放废弃的采样棉签;胸前挂着一瓶消毒液;腹部绑着一个自制的简易采样台,每天都在负“重”前行。遇到雨天,还要穿上雨衣避免打湿物资。

磨刀不误砍柴工。事实证明,我们的做法非常高效!

一天扫楼百余栋,上门采样2300余人

“扫楼”面广、量大,非常考验个人体力和意志力。

我们进驻的区域是城中村,每天都需要负责上百栋楼和一两千人的采样工作。

楼与楼之间密密麻麻,只有一线天,有些楼高六七层,也只有楼梯。戴着面屏,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慢慢走在泥泞湿滑的小巷,逐层爬上昏暗曲折的楼梯,容易看不清、听不清,加上不透气、湿闷热,很快身体就会达到极限。

同时还要注意呵护老弱病残孕等特殊人群,有些年纪大的老人家听不清,我们只能提高嗓门重复示意;有些孩子对采样有些抗拒,我们会及时温情引导和鼓励“你真棒!”

一天下来,口干舌燥、嗓子冒烟也是常有的事。

为了迅速妥善地完成采样任务,连续工作期间,我们都是不吃不喝不上洗手间,一心想着如何又好又快地完成任务。

从刚开始第一户的慢慢摸索,到快速适应驾轻就熟,从顶楼到一楼,我们就这样一层一层、挨家挨户敲门、沟通、采样……每天认认真真地重复着这些动作。

我们中途休息整装的地方,是一个空旷的大厅,没有座位、没有床架,但是队员们没有一个人抱怨,准备接下来用到的物资后,默默铺上瑜伽垫席地而眠,积攒力气下午继续干活。

加上穿脱防护服和步行到居民区的时间,一趟“扫楼”常常要花四五个小时。有时候累了就在楼梯间站着小憩几分钟,等“满血复活”再接着下一个采样任务。我们常互相打气说,“扫楼”的每一步,都是战胜疫情的关键一步。

今天采样任务完成,一盘点,我们一共扫楼100余栋,上门采样2300余人!

脱掉防护服时,身上的洗手衣早已湿透,耳朵、额头、手臂和小腿留下了深深的勒痕,脚软了、嘴干了、手开始抖了,肚子也咕咕叫了,身体十分疲惫。但喝上医院送来的一碗姜糖水,瞬间心里暖洋洋的。

“疫情散去后,一定约个堂食火锅”

夜幕降临,我思绪万千,已经7天没有回家。

这段日子,虽然每天身体都在挑战极限,但是队员们从不抱怨、从不畏缩,相互配合、相互鼓励,我们在封控区一路同行,只为心中共同的愿望:战胜疫情!

我知道我们并不孤单,我身后有医院的强大后盾,有支持我们的志愿者,还有配合我们的人民群众。

今晚有队员和我笑说,疫情散去后一定约个堂食火锅,我也是这样盼望着。

原标题:疫线日记|城中村“扫楼”,我们这样“包楼到人”!

原文链接:https://ycpai.ycwb.com/amucsite/template11/#/newsDetail/0/41198332.html?isShare=true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