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羊城晚报】中大公卫携手广州市CDC:建设高水平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稿件来源:羊城晚报 2022-12-09 第A16版 作者:陈亮、范瑞泉、朱伟、刘宇 编辑:王冬梅 审核:满意 发布日期:2022-12-09 阅读量:

“中山大学-广州市CDC高水平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以下简称“基地”)近日成立,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以下简称“中大公卫”)和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广州市CDC”)联合共建该基地,着力构建新时期广州市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和人才智力高地。

打造“平战结合”工作体系 探索“医防管”三栖人才培养

“您好,这里是海珠疾控中心,需要和您核实一些信息。”日前,在广州疫情防控的攻坚阶段,一股“青春风暴”迅速集结,83名中大公卫学子齐聚中大北校园公卫楼临时流调中心,支援海珠区流调工作。电话交谈声、敲击键盘声相互交错,同学们忙不迭地打着流调电话,仔细记录、认真核实相关信息,俨然就是专业的“流调员”。据统计,自11月以来,中大公卫派出8轮共计376人次进行志愿支援,开展了10106人次电话流调与信息处理。

新冠肺炎疫情引发了全社会对公共卫生和疾病防控的空前重视,也为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指明了发展方向和提供了实践机会。中大公卫院长夏敏教授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凸显出公共卫生人才缺乏的现实问题,特别是具有“医防管”融合(通临床医学、精预防医学、懂社会管理)的高水平公共卫生人才奇缺,导致面对公共卫生应急事件时缺乏具有“一锤定音”能力的综合性人才。同时,拥有科研资源、医疗数据、现场优势的各级疾控中心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拥有科研能力的高校之间,缺乏优势互补的合作机制,导致高校的科学研究不能很好地满足公共卫生应急处置中的科研技术支持需求。

基于现实问题,在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和中山大学的支持下,基地将通过“一院一班一队一中心”,即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生院、“医防管”三栖人才实验班、中大-广州市流调志愿服务队、中大公卫-广州市CDC疾病监测预警与风险评估联合研究中心的建设,建成“一锤定音”高水平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示范基地,形成CDC与高校有机融合优势互补机制体制创新的新高地,建设紧密合作以科研创新成果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主阵地。

据悉,此前为切实解决广州市新冠肺炎疫情流调溯源工作波及范围广、风险人群基数大的巨大压力,中大公卫紧急响应,充分发挥学院的专业知识和学科优势,以MPH(公共卫生硕士)研究生为主力,同时向全院博士研究生和本科生开放,将流调志愿服务与MPH研究生的社会实践课以及本科生的劳动教育课相结合,建立了一支高水平本硕博优秀学生志愿者队伍。该队伍主要协助市疾控各流调小组开展流调与信息管理工作,在“黄金24小时”内迅速精准地对密接与次密接进行筛选,为疾控流调指挥队及时采取相应的管控措施提供依据,以迅速遏制住疫情的扩散。

目前,志愿服务队已转为常态化建设管理,形成“平战结合”的机制。“平时”与卫生行政部门合作,让队员有充足的知识和技术储备;“战时”集中加强培训就能投入到“一线”,成为广州市流调力量的有效补充,学生也在“一线”的真实世界中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悟专业的魅力。今后,流调志愿服务队将继续以“医防管”三栖人才实验班为组建核心,以MPH为主体,逐步纳入博士研究生和本科生。

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 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

在人才培养上,基地将立足“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大学科、大专业”的新定位,完善高水平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使命担当的高素质公共卫生人才。

基地将在全面总结之前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方案执行情况、分析研究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和医学教育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按照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能力提升的原则,优化课程体系。

广州市疾控中心党委书记张周斌指出,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也凸显了建设公共卫生与健康交叉学位、培养交叉复合型人才的现实紧迫性。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工程技术、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等学科交叉融合将丰富公共卫生研究方法和技能,扩展传统公共卫生内涵,构建新型公共卫生与健康学科知识体系,通过健康风险识别、暴露因素分析、干预应对研究、监测评估、政策评价等方面形成持续改善公众健康状况的闭环,为培养高端复合型公共卫生与健康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值得一提的是,在专业型公共卫生硕士的培养上,基地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培养适应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人文素养,掌握预防医学、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具备较强实践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应用型公共卫生专业人才。学生毕业时即可在公共卫生机构从事疾病预防和控制、卫生监督和监测、公共卫生危机预警与处置等工作。

基地将调整教学模式,增加实践教学时间,通过整合中山大学与广州市CDC的资源,完善实验实训条件,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及应急处置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专业技能和发展潜力。另外,配合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在对学生的考评上,基地也会相应提高专业实践课程的考评权重。

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培养“一锤定音”领军人才

“博士研究生作为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主力军,重任在肩,承担的是历史与时代的使命,因此提高博士研究生的原始创新能力刻不容缓。”中大公卫副院长王庆教授告诉记者,在学术型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上,基地采用点拨式和讨论式等的正面鼓励引导的方式参与指导,促进学术型博士研究生的原始创新思想的实践及取得进一步的成果。

基地将借助中山大学和广州市CDC的资源,为学生提供开拓视野、学术交流的机会,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科相关的国内、国际学术会议;建设集开放实验室、学术论坛、名家讲坛、专题技术培训、团队培训及创新实践为一体的多功能创新实践环境;并在学生进行原始创新的过程中,创造良好而适当的激励机制,通过物质激励与人文关怀最大限度地激励学生创造更多的创新成果。

针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治中出现的管理问题,基地将依托中山大学的应用型公共卫生博士(DrPH)培养计划,为社会培养一批能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疫情应急处置中“一锤定音”的应用型领军人才。

DrPH的培养采取导师小组负责制,指导小组将由主管导师及参加指导的3-5位教授或副教授及相当职称的专家组成,其中至少一名为来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公共卫生机构的行业导师。导师小组负责对博士生的培养全过程进行指导和评估,包括制定研究计划、安排课程、讨论研究主题、确定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毕业论文撰写与论文答辩等,并指导和帮助博士生完成实践训练。

“我们既要培养聚焦研究学术问题的高层次学术型公共卫生人才,更要培养具有扎实的预防医学理论知识功底、解决公共卫生实际问题和突发应急响应能力、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和宽广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夏敏院长表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加快推进DrPH教育并将其纳入公共卫生高等教育体系势在必行。

原文链接:http://ep.ycwb.com/epaper/ycwb/html/2022-12/09/content_16_541818.htm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