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广州日报】中大医生们的朋友圈让人泪目!

稿件来源:广州日报 2022-12-17 作者:任珊珊、周洁莹 通讯员:陈鋆、林伟吟、周晋安 编辑:王冬梅 审核:满意 发布日期:2022-12-18 阅读量:

“同事阳了!”

“组里只剩师父、我和师弟三个人了!”

“穿着防护服出诊,4小时不如厕、不喝水,挑战成功!”

“努力让自己不阳或晚点阳,可以多接诊病人!”

“疾病面前我们绝不退缩!请病人相信我们!”

......

在迎接新冠病毒挑战的第一线,广州各大医院的医务人员克服重重困难,坚守岗位,严阵以待。近日来,他们的朋友圈截图在微信群里被同道和亲友们转发,让人泪目,也令人敬佩。12月17日,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采访了这些医务人员,听他们诉说心声。

他们说,在疾病面前绝不退缩,也期待医患并肩迎战。当医生因没有结束对上一个病人的诊疗、没有及时回应您的求助时,当分身乏术的护士回答简短、充满疲惫时,恳请您多一些耐心,对您遇到的每一位医务人员报以理解和支持,相信他们一定会全力以赴救助每一位需要帮助的病人!

急诊科主任:“正在极限奔跑!请大家把宝贵的‘生命通道’留给危急重症!”

17日下午4点广药一附院急诊科里人头攒动

“这两天急诊接诊量迅速上升,”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曾育辉主任表示,截止到12月17日下午五点多,急诊当日接诊量为248人。“我们科的全体同事克服身体不适等各种困难,正在极限奔跑。”他说,目前该科接诊的合并新冠阳性感染的其他急症病人占比高,17日凌晨零点过后,该科接连为6位阳性感染者进行CT检查,随后要进行消毒,准备为阴性病人进行检查。

他特别呼吁,由于120急救热线电话数量上升3-5倍,请大家不要随便打120急救热线,把有限的宝贵的“生命通道”留给更有需要的危急重症病人,能自行就诊就自行就诊。

曾育辉表示,对于无症状或轻症、无严重基础疾病的新冠病毒感染者,请优先选择居家隔离治疗,如有持续高热、呼吸道症状等,请做好防护自行前往就医,无须120救护车转送。“非晕倒、呼吸困难、急性创伤、心脑血管意外或其他需要紧急抢救的情况,请尽量不要拨打120急救热线,”他呼吁大家理性就医,珍惜有限的医疗资源。

医务处处长:发热门诊日接诊人数较往日涨5倍多

“发热患者大量增多,发热门诊的工作量明显增加。”广东省中医院医务处处长陈全福告诉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该院大德路院区发热门诊往常日均接诊量为40-70人 ,最近大概为日均400多人。在二沙岛院区发热门诊,平常一般每天接诊量20人左右,近期最高峰的时候达到200人。

为了应对优化防控措施之后增加的就医需求和由此增大的工作负荷,省中医院想方设法挖掘人员和场所的潜力,“针对发热门诊的情况,医院在诊室、医务人员配置等方面尽最大限度地进行了应对。”大德路院区增开两个发热门诊诊室,增加了至少 50%的诊室空间。医院将对发热门诊工作较熟悉的一批人作为第一梯队,并召集急诊科、呼吸科相关专科的医生乃至其他专科的门诊医生,组建成第二梯队和第三梯队,必要时轮流上岗。陈全福表示,虽然医务人员中存在减员的情况,但总的来讲,医院在增加了诊室的条件下,做到了保证所有的诊室都有足够的医生。

“其实现在不仅我们一家,所有的医院都面临着同样的挑战,既要保障救治,又要保证防控,在人员减员的情况下,大家都还在尽最大的努力来保障正常的保障秩序,满足市民的就医需求。”陈全福坦言。

门诊医生:“穿上防护服出诊,6小时没有动过!”

“从早上八点到下午两点,没有动过,有点辛苦,但是比发烧喉咙痛的同事和病人还是轻松很多。”广东省人民医院胸外科专家乔贵宾教授在朋友圈晒出出诊装备。他说,努力让自己不阳或晚点阳,就能服务更多的病人,也为坚守岗位的同事分担压力。

“4小时不如厕、不喝水,挑战成功!宁愿加班也不想阳,还可以继续挑战!”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临床营养科主任刘喜红也在朋友圈晒出“全副武装”支援发热门诊图片。她告诉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希望我们每个人要有战胜病毒的信心,时刻对疾病预防要留心,对身边患者关照要细心,相信寒冷的冬天很快过去,春暖花开时终将来临!

手术医生:“三个人一台手术,请相信我们训练有素!”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院长助理、医务处处长韦玮教授介绍,近期因陆续有同事中招变“阳”,根据医院规定回家休息,坚守岗位的同事们克服困难,互相协作,确保医疗安全和诊疗质量。本身是肝胆外科专家的韦玮教授介绍,自己在朋友圈发文提到的这台手术,尽管当天只有三位医生能上台,但是大家训练有素,配合默契,互相补位,在护理团队的协助下,最终顺利完成手术。

“医务人员陆续感染导致一线人手紧张,并非我们医院一家面临的困难。同行之间有交流,现在其他日接诊量大的综合性医院因医务人员感染而承受的压力,会比专科医院更大。”韦玮教授表示,希望病人相信自己所遇到的医务人员,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会以专业的表现竭尽全力为患者服务。“行百里者半九十,我们相信,只要咬牙坚持下去,我们就能渡过暂时的难关,迎来春暖花开。”

妇产科专家:“在疾病面前绝不退缩,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妇产科大主任兼教研室主任许成芳主任医师在朋友圈发了一篇长文自述心声,道出“医务人员的日常一面”:“忙碌而凌乱的一周,身边各种的阳,病房的医护倒了一大片,自己也每天在瑟瑟发抖中等阳,昨天丢了心爱的手链,炒菜时不小心被锅边烫了手,早上戴着N95和面屏看门诊感觉都快窒息,下午三台手术做到喉咙快冒火,濒临崩溃时医院及时送来了爱心包,感觉瞬间泪目,一下子什么怨气都没有了,看到久违的三院神药,多么怀念疫情前的日子,被N95压到变形的脸是敷多少面膜都补不回来的,但心态是可以调整的,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风雨过后是彩虹,相信一切都会过去的也请大家珍惜爱护和理解还在坚持上班的医务工作者吧,他们也会阳,也许已经在阳,也有家人在阳,但他们还在坚持上班,是因为内心有信念,尤记当年入学时的医学誓言,在疾病面前绝不退缩!希望下周还能正常上班!”

她告诉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有病人求助,医生护士就会伸出双手,“这是我们‘中山医’人的风骨!”

“坚持吧!胜利就在眼前!”首届“广州实力中青年医生”、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内分泌科二区主任朱延华主任医师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表示,医院药剂科同事努力加班为医务人员送来院内制剂,无论医疗岗位还是后勤保障等其他部门,都在为守住医疗防线努力拼搏。

名医宿耆:“希望医患并肩渡过难关!”

“昨晚已经想好,今早我要入‘阳性病人隔离房间’查房和为术后重症、大手术病人换药。目的是减少让家中有小孩和老人的医生做这带风险的事,也避免年轻的医学生接触这风险。”著名小儿肿瘤外科专家、从医45年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小儿外科刘钧澄教授在朋友圈发文,展现资深医生对病人和后辈医生的关爱。困难是暂时的,医务人员齐心协力,才能为病人遮风挡雨。

从医40年的“中山大学名医”、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肝胆外科专家王捷教授的朋友圈,透露出医务人员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情怀。

他说:“希望同道们不畏艰难,坚守岗位,希望公众科学地对待疫情,与医务人员并肩渡过难关!

原标题:医生们的朋友圈让人泪目!请对你遇到的每位医务人员报以理解支持!

原文链接:https://pc.gzdaily.cn/amucsite/pad/index.html#/detail/1956803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