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大

【羊城晚报】103岁老人在中山一院新冠治愈出院

稿件来源:羊城晚报 2023-01-19 第A04版 作者:陈辉 通讯员:彭福祥 梁嘉韵 编辑:王冬梅 审核:满意 发布日期:2023-01-19 阅读量:

“老人家,握个手?很好,非常有力!加油!回到家慢慢康复,(等您过生日时)我们去给您祝寿!”1月18日,103岁的蓝先生在和新冠病毒鏖战了二十多天后,各项指标转好。出院前最后一次查房时,医生们纷纷为他打气。

截至目前,这位103岁的老人是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新冠亚重症病区救治年龄最高的患者。据了解,接下来的几天,亚重症病区将迎来一波出院高峰。医生提醒,患者回家后要继续做“三好学生”——吃好、睡好、侧卧好,这有利于进一步康复。

在家熬了8天 百岁老人双肺感染

18日上午9时,记者赶到该院新冠亚重症病房二区时看到,这里仍挂着泌尿病区的牌子。去年12月下旬新冠重症高峰这一特殊时期,为加强对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有效救治、实现重症医学“关口前移”,中山一院临时征用部分病区,调集各专科医护人员,紧急组建了3个新冠患者亚重症病区,共90张床位,确保病情较重的患者能尽快收治入院。蓝先生正是赶上时机,收治入院。

“急诊井然有序,和我们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1月2日外公被送到急诊当天就转入病区了,这又让我们很意外。”蓝先生的外孙女回忆说,在此之前,老人已经“阳”了8天,居家时体温最高达39℃,不吸氧状态下自测指尖血氧饱和度最低仅80%,咳嗽、胸闷,食欲及精神状态都明显变差。

急诊胸部CT显示,蓝先生出现了双肺多发炎症渗出,考虑病毒性肺炎。入院进一步检查,提示老人合并有肝肾功能不全、内环境紊乱、高血压等情况。

做“三好学生” 吃好睡好侧卧好

“这位老人在不吸氧的情况下,血氧饱和度小于93%,按照最新版的指南,他毫无疑问属于重型患者。我们亚重症病区设立的目的就是希望这种重型病人,能够早发现、早治疗、早阻断,避免他们发展为危重型。因为一旦进入到危重型,老人就需要插管,这是有创性治疗,意味着老人将面临更多的危险。”新冠亚重症病房二区区长司向介绍。

中山一院重症医学科主任管向东教授对老人的救治进行了全程指导,并在查房时风趣地对蓝先生说,要他做个“三好学生”,即吃好、睡好、侧卧好。

司向解释,一般来说,俯卧位通气最能改善患者血氧饱和度,这也就是重症患者救治中经常提到的“应趴尽趴”。但有些高龄患者很难做到俯卧位,建议他们在清醒状态下尽可能采用高侧卧位通气——患者呈侧卧状,背部胸前都可垫枕头,身体与床呈90度至120度,这个姿势对肺部渗液吸收、炎症控制也有帮助。

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护理下,老人的各项指标均明显好转,达到出院标准。

打破专科界限 重症救治“关口前移”

据介绍,亚重症病房是打破专科界限,实现“关口前移-亚重症-重症”阶梯式延伸救治模式的重要一环,对于重症患者的预警、筛查以及阻断新冠患者由重型向危重型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成立亚重症病房后,病区制定了《重症医学科亚重症病房诊疗手册》,规范了亚重症病房的转入转出标准,在普通病房和重症医学科之间起到了有效的“承上启下”作用。对于需要呼吸机支持的患者,病区将安排患者及时转入ICU进行治疗,同时承接了由ICU转出适合在亚重症病房过渡的患者。

这一模式有效实现了亚重症病房与重症医学科之间的高效联动,提高了ICU重症床位的救治效率,最大化实现重症医疗资源配置利用率。

截至记者发稿时,该院亚重症病房累计收治患者70多例,绝大多数患者有基础病,救治难度大。在春节前,该病区将出现一波出院高峰,预计病区内30%的患者将出院。

原标题:103岁老人新冠治愈出院 家人喜赠锦旗,医生叮嘱病人出院后要做“三好学生”

原文链接:http://ep.ycwb.com/epaper/ycwb/html/2023-01/19/content_4_550429.htm

更多报道:

【南方日报】103岁新冠重症老人在穗康复 中山一院亚重症病房在院患者1/3有望节前出院

https://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2301/19/content_10048523.html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